找回密码
 注册

腹腔镜圆口缝合训练指南

作者:大江 | 时间:4 小时前 | 阅读:4| 显示全部楼层

腹腔镜圆口缝合是腹腔镜手术中一项核心且难度较高的基本功。它模拟了在腹腔镜视野下缝合一个圆形缺损(例如:胃穿孔、胆囊床渗血面、或模拟训练器上的圆孔)的过程。

下面为您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腹腔镜圆口缝合训练指南,从准备、步骤、技巧到常见错误,帮助您有效提升这项技能。

一、 训练准备

1.  场地与设备:
       腹腔镜训练箱: 这是最基础的训练工具。可以使用商业化的训练箱,也可以自制(一个带盖的箱子,侧面开孔用于置入Trocar)。
       腹腔镜镜头与显示器: 0度或30度镜,连接摄像系统和显示器。
       光源系统。
       Trocar(穿刺器): 至少需要2个(一个用于镜头,一个用于操作),理想情况是3个(两个操作通道)。
       器械:
           腹腔镜持针器 x 2
           腹腔镜抓钳 x 1(可选,用于辅助提拉组织)
           缝线:建议使用带针的不可吸收缝线(如丝线),针型以3/8弧度的圆针为佳,初期练习针线可以稍大,便于操作。
       模拟组织:
           初级: 硅胶垫、海绵、泡沫板,在上面剪一个直径约2-3厘米的圆孔。
           中级: 离体的猪皮、鸡腿皮(带有一定韧性和厚度,更接近真实组织感)。
           高级: 猪胃、猪肠,在上面制造一个圆形穿孔,进行真实组织缝合。

2.  个人准备:
       调整好座椅和显示器的高度,确保舒适的操作姿势。
       熟悉器械的抓握、传递和镜下操作感。

二、 训练步骤(以顺时针连续缝合为例)

腹腔镜缝合的核心可以概括为 “抓、穿、退、换、拉、循” 六个字。

1.  布局与定位
       将模拟组织固定在训练箱内。
       将Trocar以合适的角度和距离放置,确保器械和镜头在操作时不会互相“打架”。
       将带线缝针从Trocar送入训练箱。技巧: 送针时,用持针器夹住针的前中1/3处,针尖朝前,顺着Trocar的阀门送入。

2.  第一针的缝合与打结
       选择起点: 在圆孔的“12点钟”方向,距离边缘约0.5-1厘米处进针。
       持针与穿刺:
           主手(右手)持针器正确夹持缝针。
           辅手(左手)用抓钳或另一把持针器,在对侧(“6点钟”方向)提起组织,形成对抗张力。
           垂直或成适当角度刺入组织,从圆孔内侧穿出。
       打结: 完成第一针后,在腔外进行器械打结(如传统方结或外科结)。这是基础,必须熟练掌握。将线结推至组织表面并扎紧。

3.  连续缝合的进行
       “抓”: 主手持针器在针尾后方夹住缝线。
       “穿”: 辅手器械在圆孔对侧提起组织,主手将针穿过组织,完成下一针的缝合。针距和边距要保持均匀(例如,都是0.5cm)。
       “退”: 主手将针从组织中完全退出。
       “换”: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主手放开缝线,迅速移动到针的前方,重新夹持针的中后部,为下一针做好准备。这个“交接”过程要流畅。
       “拉”: 主手夹好针后,辅手拉住缝线,轻轻收紧,使缝合的组织对合良好。注意: 收线力度要均匀,避免过紧导致组织撕裂或过松导致关闭不全。
       “循”: 按照这个顺序,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一针一针地连续缝合,直到回到起点。

4.  收尾与打结
       当缝合最后一针,回到起点附近时,留出足够长度的缝线与起始的线尾进行打结。
       使用腔镜打结技术(器械打结)完成最后的线结。
       用剪刀剪断多余的缝线。

三、 关键技巧与要点

   三角定位原则: 镜头和两个操作器械的尖端应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是保持视野稳定和操作精准的基础。
   双手协调与对抗牵引: 缝合不是单手操作。辅手必须提供有效的对抗牵引,使组织张紧,便于主手穿刺。
   经济有效的动作: 减少不必要的、大幅度的器械移动。所有动作应在镜头的视野中心完成。
   针的夹持与方向控制: 始终夹持在针的中后1/3处,并根据下一针的入针方向,提前在手中调整好针的弯曲度和朝向。“手要预判针的方向”。
   张力管理: 连续缝合中,每缝一针后都要及时、适度地收紧缝线。保持均匀的张力是整个圆口能否水密闭合的关键。
   耐心与节奏: 不要追求速度。初期以动作准确、针距边距均匀为目标。熟练后,速度自然会提升。

四、 常见错误与纠正

1.  “筷子效应”: 器械在Trocar内移动时,箱外的移动幅度远大于箱内尖端的移动幅度。纠正: 以Trocar为支点,进行细微的腕部运动。
2.  缝线缠绕打结: 在连续缝合中,换手或收线时导致缝线缠绕。纠正: 每次换手和收线前,看清缝线的走向,有意识地将缝线理顺。
3.  针的方向失控: 无法有效在手中调整针的方向。纠正: 单独进行“镜下转针”训练。用两把器械协作,在视野中将针进行360度旋转。
4.  组织对合不良: 收线过松或针距不均。纠正: 每缝一针都检查对合情况,辅手在收线时提供反向提拉,帮助主手将线收至最佳紧度。
5.  视野丢失: 针或线跑出镜头视野。纠正: 养成“镜头跟随器械”的习惯,主动用镜头去寻找器械和针线。

五、 进阶训练计划

1.  初级阶段: 在硅胶垫上练习,专注于第一针的打结和连续缝合3-4针。目标是动作不走形。
2.  中级阶段: 在猪皮等真实组织上完成整个圆口的缝合。目标是针距、边距均匀,闭合严密。
3.  高级阶段:
       更换缝合方向: 熟练顺时针后,练习逆时针缝合。
       更换圆口位置: 在训练箱的不同位置进行缝合,适应不同的器械角度。
       增加难度: 使用更小的圆孔、更细的缝针和缝线。
       非优势手缝合: 用非优势手作为主手进行缝合,全面提升双手能力。

总结:
腹腔镜圆口缝合是一个典型的“刻意练习”过程。它没有捷径,需要通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将一系列复杂动作内化为肌肉记忆。从分解动作开始,逐步串联,最终达到流畅、精准、高效的境界。祝您训练顺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