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详细讲解一下垂直褥式缝合。
这是一种非常经典和实用的外科缝合技术,其核心特点是能有效地外翻伤口边缘,特别适用于皮肤松弛、张力较大或需要良好对合的伤口,如筋膜、皮下组织较厚的部位(如膝关节、手掌、足底等)。
一、 核心目的与优点
1. 创缘外翻:这是最主要的目的。通过缝合,让伤口的皮缘略微隆起、外翻。这样在伤口愈合、组织肿胀消退后,皮缘会变得平坦,避免了因向内凹陷而形成的难看疤痕。
2. 有效关闭死腔:缝合方式可以消除皮肤下的空隙(死腔),防止血液、血清积聚,降低感染风险。
3. 抗张力强度高:由于缝线在组织内呈“衣架”状分布,能承受较大的张力。
4. 对合精准:有利于表皮层的精确对合,促进愈合,减少疤痕。
二、 操作步骤(分步图解思路)
假设作者有一条需要缝合的伤口,作者将从右侧进针。
第一针(远侧进针与出针):
1. 进针:持针器夹住缝针,从距离伤口边缘较远处(例如0.5 - 1厘米)的皮肤垂直刺入。
2. 深部穿行:针尖穿过皮下脂肪层,到达真皮深层的水平。这是关键点:必须确保缝针挂住了足够的真皮组织,但不能过浅。
3. 出针:从伤口内侧的切缘处穿出。
第二针(远侧返回):
4. 横向移动:在伤口的对侧(左侧),与第一针出针点对称的水平位置,从伤口内侧的切缘处进针。
5. 浅部穿行:这一次,针尖在真皮浅层、紧贴表皮下方的水平横向穿行一个很短的距离(约2-4毫米)。
6. 出针:从距离左侧伤口边缘较近处(例如2-3毫米)的皮肤穿出。
第三针(近侧进针与出针):
7. 返回右侧:现在回到右侧。在距离右侧伤口边缘较近处(与左侧第二针出针点对称,约2-3毫米),从皮肤垂直进针。
8. 浅部穿行:同样,针尖在真皮浅层横向穿行一个很短的距离。
9. 出针:从右侧伤口内侧的切缘处穿出。
第四针(近侧返回与打结):
10. 最终返回:在伤口的左侧,与第三针出针点对称的水平位置,从伤口内侧的切缘处进针。
11. 深部穿行:针尖再次深入,到达真皮深层,向远方穿行。
12. 出针:从距离左侧伤口边缘较远处(与第一针进针点对称,0.5 - 1厘米)的皮肤穿出。
13. 打结:此时,缝线在组织内形成了一个“矩形”或“衣架”状的路径。缓慢拉紧缝线,你会看到伤口边缘自然隆起、外翻。然后打结固定。
三、 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远-深,近-浅”原则:这是记忆的关键。远离伤口的进/出针点,缝线走在深层;靠近伤口的进/出针点,缝线走在浅层。
真皮层是关键:深部挂住真皮深层提供张力支持和外翻力量,浅部在真皮浅层行走是完成外翻动作的关键。
打结力度:打结时用力要均匀、缓慢,确保外翻到位即可,切忌暴力拉紧,否则会导致皮缘缺血坏死,或造成“打包线”样的压迫痕迹。
对称性:两侧的进针点、深度和距离要尽量对称,才能保证伤口对合平整。
缺点:
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需要较多的缝线材料。
如果操作不当,对组织血运的影响比单纯间断缝合大。
四、 图解示意
这是一个简化的线条图,帮助理解缝线在组织内的路径:
```
Far (Deep) Far (Deep)
↓ ↓
A --------> B (Wound Edge) C <-------- D
| |
| (Deep Dermis) | (Deep Dermis)
| |
F <-------- E (Wound Edge) G --------> H
↓ ↓
Near (Superficial) Near (Superficial)
```
解释:
A->B:第一针,远-深。
C<-D:第二针,远-深(返回侧)。
E->F:第三针,近-浅。
G<-H:第四针,近-浅(返回侧)。
拉紧A-H之间的线,B-C和E-D之间的伤口边缘就会被推向外翻。
五、 总结
垂直褥式缝合是一种高级的缝合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缝线路径,强制性地实现创缘外翻。熟练掌握该技术,对于处理高张力伤口和追求完美愈合效果至关重要。它常与单纯的间断缝合结合使用,在张力最大的关键部位使用垂直褥式缝合,在其他部位使用间断缝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