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腹腔镜连续缝合”的全面、深入的解析。腹腔镜连续缝合是高级腹腔镜手术中的核心技能,它结合了微创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缝合的可靠性。
一、 什么是腹腔镜连续缝合?
腹腔镜连续缝合是一种在腹腔镜视野下,使用持针器和缝线,通过腹壁小切口(Trocar孔)进入腹腔,对组织或器官进行不间断的、连续的缝合技术。
与间断缝合(每缝一针打一个结)相比,连续缝合具有:
优点:速度快、节省时间、缝合张力分布均匀、止血效果好、减少体内异物(线结少)。
缺点:如果缝线任何一处断裂或松脱,可能导致整个缝合失败;对术者技术要求更高。
二、 核心应用场景
连续缝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腹腔镜手术中,例如:
1. 胃肠道手术:胃大部切除、肠切除吻合后的胃肠重建、胃空肠吻合等。
2. 肝胆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的一期缝合、肝部分切除后的创面缝合。
3. 妇科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子宫肌层缝合、全子宫切除后的阴道残端闭合。
4. 泌尿外科手术:肾部分切除后的肾实质缝合、前列腺切除后的尿道膀胱吻合。
5. 疝修补手术: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术中的膈肌脚缝合。
三、 手术步骤详解(以胃肠吻合为例)
腹腔镜连续缝合是一个动态的、双手配合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步骤:
1. 术前准备
器械:至少需要两把腹腔镜持针器(一把主导,一把辅助),有时会用到第三把无损伤抓钳来牵引组织。
缝线:选择带针的不可吸收或可吸收缝线(如PDS, Vicryl),长度通常为15-20厘米,根据组织厚度和缝合范围决定。
站位与布局:术者和扶镜手的位置、Trocar孔的布局至关重要,要遵循“三角分布原则”,确保器械操作无冲突,视野清晰。
2. 缝合过程
第一步:进针与出针
主操作手持针器夹住缝针的中后1/3处,确保稳定。
辅助持针器协助暴露和固定待缝合的组织边缘。
以垂直于组织的角度进针,顺时针旋转手腕,使针尖穿透组织,然后在另一侧顺势出针。辅助持针器在出针点接过缝针。
第二步:拉线与收紧
主操作手松开针,抓住缝线的尾端,将缝线完全拉过组织,留下一个足够长的线尾(约5-6厘米)用于后续打结。
此时,第一针相当于一个“锚定点”。
第三步:连续缝合
交接针技术:这是核心技巧。主操作手和辅助手像“接力棒”一样交替夹持和传递缝针,进行连续、等距的缝合。每缝一针,都要由辅助手或主操作手轻轻拉紧缝线,确保缝合严密无间隙,但又不能过紧导致组织缺血。
保持缝针在视野内,避免意外刺伤周围组织。
缝合的节奏和间距要均匀。
第四步:收尾与打结
当缝合到终点时,需要与起始的线尾进行打结,以固定整个连续缝合。
腔内打结: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持针器进行“器械打结”(类似传统手术的方结)。
用持针器将长线绕短线一圈或两圈,然后夹住短线头,拉紧形成第一个结。
反向再绕一圈,夹住短线头拉紧,形成第二个结(防止滑结)。
通常打3-5个结以确保牢固。
腔外打结(如Roeder结):预先在体外打好一个滑结,然后用推结器将结推入腹腔并收紧。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如空间狭小。
四、 关键技巧与难点
1. 双手协调与三角操作:术者的双手必须高度协调,与摄像头形成“三角关系”,避免器械“打架”。
2. 缝针操控: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手腕的旋转(内旋、外旋)来调整针的角度,实现精准的进出针,这是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
3. 张力控制:连续缝合的张力控制至关重要。每缝一针后都要适度收紧,但力量要均匀,避免“荷包效应”导致组织撕裂或狭窄。
4. 空间感知与深度判断:腹腔镜是二维平面影像,术者需要通过经验和视觉线索在大脑中构建三维立体结构,准确判断缝合的深度和层次。
5. 缝线管理:避免缝线缠绕、打结是保证手术流畅的关键。可以使用“排线”技术,将多余的缝线有序地放置在视野外。
五、 学习曲线与训练方法
腹腔镜连续缝合的学习曲线陡峭,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模拟训练箱:这是最有效的训练工具。在训练箱内使用硅胶模型、猪皮或离体猪器官(如肠管)进行练习。
分步练习:
1. 先练习基本的器械传递和夹针。
2. 然后在平面材料上练习进出针和拉线。
3. 接着在三维模型上练习简单的连续缝合。
4. 最后练习在动态、有张力的环境下进行缝合和打结。
观看手术视频:学习顶尖专家的手术录像,观察他们的手法、节奏和问题处理方式。
参加培训班:在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可以获得即时反馈,事半功倍。
总结
腹腔镜连续缝合是微创外科医生迈向高水平的必修课。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体现了术者对器械的精准掌控、对解剖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手眼协调能力。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和临床实践,外科医生可以熟练掌握这项技术,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恢复更快的微创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