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腹腔镜间断缝合技术详解

作者:大江 | 时间:昨天 10:49 | 阅读:10|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关于“腹腔镜间断缝合”的详细解释。这是腹腔镜手术中一项核心且高级的外科技能。

一、 什么是腹腔镜间断缝合?

腹腔镜间断缝合是一种在微创手术中,使用缝针和缝线,通过腹腔镜器械,在体内对组织进行一针一线的独立缝合,每缝一针都形成一个独立的线结(通常是外科结)来固定组织的方法。

它与连续缝合(用一根长线连续缝合一段组织,只在开头和结尾打结)相对应。

二、 为什么要用间断缝合?——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可靠性高:每个线结都是独立的。即使其中一针松脱或缝线断裂,也不会导致整个缝合口裂开,大大增加了安全性。
2.  对血供影响小:由于每针都是独立的,缝合张力可以均匀分布,不会像连续缝合那样产生“荷包效应”而影响组织远端的血液供应。这对于血供敏感的组织(如肠管吻合)尤为重要。
3.  抗感染能力强:如果缝合处发生感染或积液,间断缝合的线结之间留有间隙,有利于引流。而连续缝合的缝线会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可能使感染局限或难以排出。
4.  适用于张力不均的区域:在缝合不规则或张力不均匀的创面时,可以灵活地调整每一针的位置和松紧度。

缺点:
1.  耗时更长:每缝一针都需要重新引针、穿线、打结,相比连续缝合,手术时间显著增加。
2.  技术要求高:在腹腔镜二维视野下,使用长柄器械进行精准的引针、绕线和打结,是外科医生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的高级技能。
3.  缝线材料消耗多:通常每缝一针就需要一段单独的缝线,或者使用带针缝线,材料成本相对较高。
4.  体内线结多:会在体内留下多个线结,理论上可能增加异物反应或形成肉芽肿的几率(虽然通常影响不大)。

三、 主要应用场景

腹腔镜间断缝合技术常用于以下情况:
   腹腔镜疝修补术:特别是缝合固定补片时(如耻骨肌孔疝的补片固定)。
   胃肠道手术:在胃肠吻合、穿孔修补或肠道成形术中,确保吻合口的牢固和血供。
   泌尿外科手术:如肾部分切除术中肾脏创面的缝合、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尿道膀胱吻合等。
   妇科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子宫壁的缝合重建。
   胆道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的一期缝合。
   任何需要高可靠性和低张力缝合的场合。

四、 基本步骤与技巧(以右手为主操作手为例)

腹腔镜间断缝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准备与暴露:
       建立气腹,放置trocar(穿刺器)。
       使用抓钳或挡钳充分暴露需要缝合的组织和区域。

2.  引针与持针:
       通过一个trocar将带线缝针送入腹腔。通常使用持针器夹住缝针的中后1/3处,针尖朝向预定的缝合方向。
       另一个trocar放入抓钳,用于协助调整组织和缝针的角度。

3.  进针与出针:
       用持针器垂直或根据角度刺入组织一侧。
       手腕旋转,推动缝针沿其弧形轨迹穿过组织。
       在预计的出针点,用抓钳夹住针尖,协助将针完全拉出。这是一个协同操作的过程。

4.  体内打结 - 核心难点:
    腹腔镜打结主要有两种方式:
       腔内打结:使用器械在腹腔内直接完成类似于开放手术的器械打结。
           步骤:
               将缝针放下或移出体外。
               持针器夹住缝线的短尾端(刚刚出针的那一端)。
               另一把抓钳绕长尾端缝线若干圈(形成第一个结的环)。
               用抓钳夹住短尾端,将其拉过线圈,收紧,形成第一个方结(或外科结)。
               重复绕线方向相反的动作,打第二个结,确保牢固。
       腔外打结:使用推结器。
           步骤:
               在体外预先打一个滑结(如Roeder结、Weston结)。
               将结的线圈通过推结器送入腹腔,套在需要结扎的组织周围。
               用推结器将结推到底并收紧,同时用另一把抓钳夹住短尾端固定,防止松脱。
               通常需要再用推结器推送几个固定结以确保安全。

5.  剪线:
       使用腹腔镜剪刀贴近线结剪断多余的缝线,并将剪下的线段取出。

五、 总结

腹腔镜间断缝合是微创外科领域的基石技术之一。它虽然学习曲线陡峭,但其卓越的可靠性和对组织生理的友好性,使其在众多关键手术步骤中不可替代。掌握这项技术,意味着外科医生具备了在腹腔镜环境下处理复杂重建和修复任务的能力。

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持续的模拟器训练和动物实验是熟练掌握腹腔镜缝合与打结技巧的最佳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