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结肠下区局部解剖详细讲解

作者:大江 | 时间:7 小时前 | 阅读:9|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关于“结肠下区局部解剖”的详细讲解。结肠下区是腹腔解剖中的一个重要区域,结构复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肠下区局部解剖

一、 概述

结肠下区是指横结肠及其系膜以下的腹腔区域,通常以横结肠系膜为界,将其与结肠上区分开。此区域内主要包含大部分空肠和回肠、以及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等结构。

二、 主要脏器与结构

1. 空肠与回肠
   位置与范围:盘踞于结肠下区的中部和下部,由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活动度大。
   肠系膜:是腹膜形成的双层结构,将空、回肠悬吊于腹后壁。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从第2腰椎左侧(十二指肠空肠曲)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
   区分要点:
       空肠:通常位于左上腹和脐周,管腔较粗,壁较厚,血管弓少而直,颜色较红。
       回肠:通常位于右下腹和盆腔,管腔较细,壁较薄,血管弓多而复杂,颜色较浅。
       在回肠末段,约距回盲瓣0.5-1m处,有时可见Meckel憩室,是胚胎期卵黄管未完全闭锁形成的遗迹,为临床急腹症的病因之一。

2. 盲肠与阑尾
   盲肠:位于右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呈盲袋状。其后内侧壁有回盲口,是回肠的入口,此处有回盲瓣,能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
   阑尾:
       位置:附于盲肠后内侧壁,其根部位置相对固定,投影于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或兰氏点(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点)。
       根部体表投影:麦氏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阑尾压痛点的体表标志。
       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内含阑尾动、静脉。阑尾动脉多起自回结肠动脉,行走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手术中结扎系膜时需注意。
       常见位置变异:盲肠后位、盆位、盲肠下位、回肠前/后位等,这导致了阑尾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

3. 结肠
   升结肠:位于腹腔右侧,从盲肠上行至肝右叶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肝曲)。其后壁无腹膜覆盖,借结缔组织固定于腹后壁,手术分离时需注意。
   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下端下方弯向下形成结肠左曲(脾曲)。其借横结肠系膜悬吊于腹后壁,活动度大。结肠左曲通常较右曲位置高且深。
   降结肠:从结肠左曲下行至左髂嵴水平,续于乙状结肠。其后壁亦无腹膜覆盖,固定于腹后壁。
   乙状结肠:位于左髂窝,呈“乙”字形弯曲,借乙状结肠系膜固定于盆腔后壁。该系膜较长,是乙状结肠易发生扭转的解剖学基础。

三、 系膜与腹膜形成的间隙

结肠下区的腹膜腔被肠系膜和结肠分隔成数个潜在间隙,对腹腔积液的流向和脓肿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1.  肠系膜:将腹腔分为左肠系膜窦和右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由升结肠、横结肠系膜和肠系膜根围成,呈三角形,相对封闭,积液时不易扩散。
       左肠系膜窦:由横结肠系膜、降结肠、乙状结肠系膜和肠系膜根围成,呈斜方形,向下通盆腔,积液时易流入盆腔。

2.  结肠旁沟:是结肠外侧与腹侧壁之间的纵行间隙。
       右结肠旁沟:位于升结肠与右腹侧壁之间,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故阑尾炎穿孔时,脓液可沿此沟流至肝肾隐窝;而肝周脓肿的脓液也可流至右髂窝。
       左结肠旁沟:位于降结肠与左腹侧壁之间,上方有膈结肠韧带阻挡,下方通盆腔。因此,积液不易向上扩散。

四、 血管、淋巴与神经

1. 动脉供应
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供应:胰头、全部空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大部分。
       主要分支: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供应回肠末段、盲肠、阑尾、升结肠下部)、右结肠动脉(供应升结肠)、中结肠动脉(供应横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
       供应:横结肠左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主要分支:左结肠动脉(供应降结肠和结肠脾曲)、乙状结肠动脉(供应乙状结肠)、直肠上动脉。
   边缘动脉:由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在结肠内侧缘相互吻合形成的动脉弓,沿结肠走行,是结肠血液供应的关键结构。从边缘动脉发出终末支(直动脉)进入肠壁。

2. 静脉回流
与动脉伴行,最终汇入门静脉系统。
   空、回肠及右半结肠的静脉 → 肠系膜上静脉 → 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左半结肠的静脉 → 肠系膜下静脉 → 多数汇入脾静脉。
   临床意义:门静脉高压时,此处静脉可曲张,手术中需谨慎处理。

3. 淋巴回流
淋巴管伴随血管走行,淋巴回流途径为:
肠壁淋巴结 → 沿血管排列的中间淋巴结 →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位于动脉根部) → 肠干 → 乳糜池。

4. 神经支配
   空、回肠和结肠:受自主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抑制肠蠕动。来自胸交感干(小肠和近端结肠)和腰交感干(远端结肠)。
       副交感神经:促进肠蠕动和腺体分泌。来自迷走神经(支配至结肠左曲)和盆内脏神经(支配结肠左曲以下部分)。
   内脏感觉神经:痛觉纤维随交感神经传入,牵拉、缺血引起的疼痛定位模糊。

五、 临床意义

1.  阑尾炎:最常见的急腹症。了解阑尾位置的变异和麦氏点的体表投影,对诊断至关重要。
2.  肠梗阻:小肠是肠梗阻的好发部位。
3.  肠扭转:乙状结肠和盲肠因系膜较长,是肠扭转的好发部位。
4.  消化道出血与缺血:熟悉肠系膜上动脉的分布对判断出血或缺血部位有重要意义。
5.  手术入路:进行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切除术等,必须清楚掌握血管的走行和分支,以及腹膜反折和固定结构(如Toldt筋膜)。
6.  腹腔脓肿:了解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有助于判断腹腔感染后脓肿的好发部位(如右肠系膜窦脓肿、盆腔脓肿)。

总结来说,结肠下区的解剖核心在于理解肠管的位置与固定方式、肠系膜的附着与分隔作用以及以肠系膜上动脉为核心的血管系统。这些知识是普外科,特别是胃肠外科手术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