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腹部境界与分区的局部解剖学的详细讲解。这部分知识是临床体格检查、疾病诊断和手术定位的基础。
一、腹部境界
腹部境界是指腹部与胸部、盆部和腰部的分界线。为了便于描述,我们通常用一个立体的界限来定义腹部区域。
1. 上界:
前面:剑突、两侧的肋弓(第7-10肋软骨连接而成)。
后面:两侧的第11肋、第12肋前端以及第12胸椎。
2. 下界:
前面:耻骨联合上缘、两侧的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连接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髂嵴。
后面:髂嵴后份、第5腰椎。
重要概念:腹腔与腹部体表区域的区别
腹部体表区域:即上述境界围成的区域。
腹腔:是一个巨大的体腔,其实际范围远大于腹部体表区域。
向上:腹腔顶部由膈肌构成,膈肌穹窿可高达第4、5肋间水平。因此,肝、脾、胃等腹腔器官部分被胸廓下份所保护。
向下:腹腔通过骨盆上口与盆腔相通,因此盆腔内的器官(如膀胱、直肠、子宫等)也位于腹腔之内。
二、腹部分区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腹腔脏器的位置和临床病变部位,通常将腹部分为若干个区域。有两种最常用的分区方法:
(一)九分法
这是最经典和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域。
划线标准:
1. 两条水平线:
上水平线(肋下线):连接两侧第10肋软骨下缘的连线。
下水平线(结节间线/髂棘线):连接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
2. 两条垂直线:
通常是通过腹股沟韧带中点(或锁骨中线) 的垂直线。
九个分区:
| 位置 | 右侧 | 中央 | 左侧 | | 上部 | 右季肋区 | 腹上区 | 左季肋区 | | 中部 | 右外侧区(右腰区) | 脐区 | 左外侧区(左腰区) | | 下部 | 右腹股沟区(右髂区) | 腹下区(耻骨区) | 左腹股沟区(左髂区) |
各分区内的主要脏器:
右季肋区:肝右叶大部分、胆囊一部分、结肠肝曲、右肾上部。
腹上区:肝左叶大部分、肝右叶小部分、胆囊、胃幽门部及胃体一部分、十二指肠、胰腺、两侧肾上腺及肾的一部分、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左季肋区:胃底、胃体一部分、脾、胰尾、结肠脾曲、左肾上部。
右外侧区:升结肠、部分回肠、右肾下部。
脐区:胃大弯(充盈时)、横结肠、大网膜、十二指肠部分、空肠和回肠各一部分、胰腺(体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左外侧区:降结肠、部分空肠、左肾下部。
右腹股沟区:盲肠、阑尾、回肠末端。
腹下区:回肠、乙状结肠一部分、膀胱(充盈时)、子宫(妊娠期)、直肠(盆腔部分)。
左腹股沟区:乙状结肠大部分、回肠。
(二)四分法
这是一种更简单、更快捷的分区方法,在临床急诊和初步诊断中常用。
划线标准:
通过脐作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四个区域。
四个分区:
1. 右上腹
2. 右下腹
3. 左上腹
4. 左下腹
各分区内的主要脏器(简化版):
右上腹: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胰头、右肾上腺、右肾。
右下腹:盲肠、阑尾、回肠末端、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女性)、右侧精索(男性)。
左上腹:胃、脾、胰体尾、左肾上腺、左肾、结肠脾曲。
左下腹:乙状结肠、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女性)、左侧精索(男性)。
临床意义
1. 疾病定位:
急性阑尾炎:压痛点和反跳痛通常位于右下腹(麦氏点)。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体征多出现在右上腹和腹上区。
胆囊炎:压痛位于右季肋区或右上腹。
脾破裂:疼痛和体征集中在左季肋区。
2. 体格检查:医生进行腹部触诊、叩诊和听诊时,必须按照分区系统地进行,以免遗漏。
3. 影像学描述:CT、MRI、超声等影像学报告均使用这些标准分区来描述病变位置。
总结:
掌握腹部的境界与分区是学习腹部解剖和临床实践的基石。九分法更为精确,四分法则更为便捷。理解这些分区与其内含脏器的对应关系,对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