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详细阐述低渗性缺水(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和诊断要点。
一、低渗性缺水的主要原因
低渗性缺水的本质是机体失钠多于失水,导致血钠浓度降低和细胞外液容量明显减少。其根本原因在于体液丢失后,只补充了水分或补充不足,未能同时补充足够的钠。
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经肾丢失(这是最常见且重要的原因)
过度使用利尿剂: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它们抑制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同时水的重吸收也减少,导致钠和水的丢失,但钠的丢失相对更显著。
肾实质性疾病:如慢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多尿期),肾脏保钠功能受损。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Addison病,由于醛固酮分泌不足,肾脏排钠增多。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功能受损,影响钠的重吸收。
渗透性利尿:如高血糖、使用甘露醇等,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包括钠)从尿中排出。
2. 肾外丢失(丢失后仅补充水分)
消化液丢失: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呕吐、腹泻、胃肠减压。
消化道瘘(如肠瘘、胆瘘)。
体液在第三间隙积聚(即体液积聚在非功能性细胞外液间隙,无法被机体利用):
烧伤、创伤后组织液渗出。
肠梗阻、腹膜炎、胰腺炎导致大量液体积聚在腹腔、肠腔。
皮肤丢失:
大量出汗后仅饮用白开水而未补充电解质。
大面积烧伤的创面渗出。
核心病理生理:在上述情况下,机体首先丢失的是等渗液。如果后续只补充水分或5%葡萄糖溶液,就等于将等渗性的丢失变成了低渗性的补充,从而导致血钠被稀释,形成低渗性缺水。
二、低渗性缺水的诊断要点
诊断低渗性缺水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1. 病史
这是诊断的起点。必须详细询问有无上述原因,例如:
有无呕吐、腹泻、胃肠减压等消化液丢失史?
有无长期或大量使用利尿剂?
有无肾脏疾病、肾上腺疾病史?
丢失体液后,补充的是白开水还是含钠液体?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与血容量不足和低钠血症有关,其特点与缺钠程度和速度密切相关。
早期症状:无口渴感(与高渗性缺水最显著的区别)。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抑制了口渴中枢。
典型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因脑细胞水肿所致。表现为乏力、倦怠、头晕、视物模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抽搐(低钠性脑病)。
循环系统症状:因细胞外液容量严重不足所致。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站立时头晕、黑矇)、心动过速、脉搏细弱、浅静脉萎陷。严重时出现休克(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 实验室检查
这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血清钠测定:<135 mmol/L。这是诊断低钠血症的直接证据。根据血钠水平可分为:
轻度:130-135 mmol/L
中度:120-129 mmol/L
重度:<120 mmol/L
尿液检查:
尿钠测定:这是鉴别肾性丢失和肾外丢失的关键指标。
肾外丢失(如呕吐、腹泻):肾脏会最大限度地保钠,故尿钠浓度通常 <15 mmol/L。
肾性丢失(如利尿剂、肾衰):肾脏本身排钠增多,故尿钠浓度通常 >20 mmol/L。
尿比重:通常降低(<1.010),因为肾脏在排出相对多余的水分以尝试提高渗透压。但如果因肾衰竭导致,则尿比重可能固定。
血液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增高(因血液浓缩)。
肾功能:血尿素氮(BUN)通常升高,肌酐(Cr)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BUN/Cr比值常>20:1。
血浆渗透压:降低(<280 mOsm/L)。
4.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型的水平衡紊乱鉴别:
高渗性缺水:口渴明显,血钠>150 mmol/L,尿比重高。
等渗性缺水:血钠正常,以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为主要特征。
总结
| 项目 | 低渗性缺水 | | 核心病理 | 失钠 > 失水,细胞外液低渗且容量显著减少 | | 主要原因 | 1. 肾性丢失(利尿剂、肾衰)2. 肾外丢失+只补水(消化液丢失、第三间隙) | | 关键病史 | 体液丢失后,未补充或仅补充足量钠盐 | | 特征症状 | 无口渴,乏力、恶心、呕吐,循环衰竭表现突出(直立性低血压、休克) | | 关键实验室 | 血清钠 <135 mmol/L 血液浓缩指标(红细胞、Hct升高) 尿钠(鉴别肾性/肾外丢失的关键) |
掌握这些要点,有助于在临床上及时识别和处理低渗性缺水,其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并补充高渗盐水及恢复血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