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详细阐述等渗性缺水的主要病因和诊断要点。
等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外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缺水类型。其特点是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钠135-145 mmol/L,渗透压280-310 mOsm/L)。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迅速减少,但细胞内液量变化不大。
一、 主要病因
等渗性缺水的根本原因是等渗体液的急性大量丢失。常见的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消化液的急性丧失
最常见的原因。
举例:严重呕吐、腹泻、肠梗阻、肠瘘、胆瘘、胰腺等。这些丢失的消化液(如胃液、肠液、胆汁)其钠浓度与血浆相近,属于等渗液。
2. 体液积聚在“第三间隙”
指体液积聚在非功能性细胞外液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举例:
腹腔内感染:如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
大面积烧伤:早期,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和体表。
严重软组织损伤:如挤压综合征、严重创伤后,组织肿胀、渗出。
肠梗阻:肠腔内大量液体积聚。
3. 大量胸、腹水抽出
虽然胸腹水本身是病理性积聚,但快速、大量抽放时,也会导致体液短时间内大量丢失。
4. 肾脏丢失
相对少见,但可见于某些肾脏疾病导致水和钠的排泄失衡。
5. 过度出汗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若只补充水分而未补充盐分,也可能导致等渗性缺水。
二、 诊断要点
诊断等渗性缺水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一)病史
关键信息:有上述明确的体液丢失病史(如呕吐、腹泻、肠瘘、烧伤、腹膜炎等)。
(二)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主要与循环血量不足有关,其严重程度与缺水量成正比。
轻度缺水(失液量约占体重2%-4%):
主要症状:厌食、恶心、乏力、尿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
体征可能不明显。
中度缺水(失液量约占体重4%-6%):
出现典型的休克代偿期表现:
心率增快:试图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代偿血容量不足。
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头晕、黑蒙。
脉搏细速。
四肢湿冷:皮肤血管收缩。
尿量明显减少(是观察血容量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
表情淡漠。
重度缺水(失液量>体重的6%):
出现休克失代偿期表现:
血压下降(休克标志)。
意识障碍:如躁动、谵妄、嗜睡甚至昏迷。
无尿。
可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毒,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1. 血液检查:
血清钠浓度:正常(135-145 mmol/L)。这是与低渗性缺水和高渗性缺水鉴别的核心指标。
血液浓缩指标: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明显增高。这是因为血浆水分丢失,导致有形成分相对浓缩。
血气分析:可能提示代谢性酸中毒(由于组织灌注不足,乳酸堆积)。
2. 尿液检查:
尿量:减少。
尿比重:增高(>1.020)。因为肾脏试图保水以维持血容量。
尿钠含量:降低(<20 mmol/L)。因为血容量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促使肾脏重吸收钠。
诊断要点总结
项目 | 等渗性缺水的表现 | 病史 | 有消化液丢失、第三间隙积液、烧伤等明确病因 | 症状 | 恶心、乏力、尿少、口渴(不明显或轻度) | 体征 | 皮肤弹性差、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中重度时) | 核心实验室指标 | 血清钠正常 + 血液浓缩表现(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升高) | 辅助实验室指标 | 尿比重升高,尿钠降低 |
重要提示
等渗性缺水如果未经处理,可因持续的不感蒸发(呼吸、皮肤)丢失水分而转变为高渗性缺水;反之,如果单纯补充水分而未补充盐分,则可转变为低渗性缺水。
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原发病,并补充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以迅速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需注意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低钾血症和酸中毒。
希望这份详细的阐述能帮助您全面理解等渗性缺水的病因和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