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两针法缝合前壁血管

作者:大江 | 时间:前天 12:14 | 阅读:8| 显示全部楼层
两针法缝合前壁血管(如股动脉、桡动脉等)是血管外科中控制血管前壁裂口出血或进行小切口修复的常用技术。其核心在于快速、精准地放置两针缝线,有效控制出血,为进一步修复创造条件。
基本训练:70.两针法缝合10mm内径血管前壁

核心目的:

快速止血(尤其是活动性出血)
暂时关闭或缩小裂口
为进一步精确缝合(如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提供无血视野和稳定条件

适用场景:

血管前壁小的纵行裂伤或穿刺点出血
作为血管切开术(如取栓、内膜剥脱)关闭的起始步骤
血管吻合时前壁的定点牵引
临时控制意外损伤导致的血管破口出血

操作步骤详解:

1.  暴露与准备:
     充分显露血管损伤部位,控制近远端血流(使用血管夹或无损伤血管钳)。
     清理术野,吸净积血,清晰显露裂口边缘。
     选择合适的无损伤血管缝线(如Prolene聚丙烯线)和精细的血管缝针(通常为3/8或1/2弧的圆针或taper针)。线号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常用5-0, 6-0, 7-0)。

2.  第一针缝合(通常位于裂口中点或近端):
     关键点: 选择裂口中点或偏向出血活跃端/近端约1-2mm处作为进针点。
     进针:
         持针器夹持缝针中后1/3处。
         针尖垂直或以极小角度(约60-80度)刺入血管外膜。
         精准穿透全层血管壁(内膜-中膜-外膜),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撕裂。
         在血管腔内,针尖从裂口内侧边缘穿出。
     出针与打结:
         将针完全拉出,带出缝线。
         立即轻轻提拉缝线两端(助手可协助),初步控制出血。 这是止血的关键一步。
         在血管外打一个外科结(方结或三重结),确保牢固。打结力度适中,以闭合裂口、控制出血为准,避免过度收紧导致组织切割或管腔狭窄。剪短线尾,留适当长度(约2-3mm)。

3.  第二针缝合(通常位于裂口另一端或中点稍远处):
     关键点: 选择裂口另一端(远端)或距离第一针约1-2mm处(视裂口长度而定)。
     进针: 同样方式,垂直或小角度刺入血管外膜,穿透全层,从裂口内侧边缘穿出。
     出针与打结:
         拉出缝线,再次轻轻提拉,与第一针协同作用,进一步关闭裂口。
         在血管外打结、剪线。

4.  效果评估与后续处理:
     观察两针之间的裂口是否已有效闭合,出血是否停止。
     如果裂口较长,两针之间仍有渗血或裂开,可在两针之间加缝1至数针间断缝合进行加固。
     如果作为连续缝合的起始,这两针可作为牵引点,方便进行连续缝合。
     彻底检查缝合处有无渗漏。
     确认无出血后,缓慢、交替松开远端和近端的血管控制夹/钳,恢复血流。再次观察缝合处有无渗漏。如有少量渗血,可用湿棉片轻压片刻;如持续出血,需补针。

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1.  精准全层缝合: 确保每次进针都穿透血管全层,尤其内膜必须对合良好,这是防止术后血栓形成和假性动脉瘤的关键。
2.  进针点位置: 选择距离裂口边缘约0.5-1mm的健康血管壁进针。太靠近边缘易撕裂,太远会导致组织内翻不良或狭窄。
3.  由外向内的方向: 标准操作是从血管外膜进针,内膜出针(在裂口内侧)。这有助于保证内膜的光滑面朝向管腔。
4.  轻柔操作: 避免粗暴牵拉血管或缝线,防止加重损伤。
5.  打结张力: 打结力度要恰到好处,使血管壁对合无张力,又不切割组织。血管缝线本身光滑,需打牢靠的结(通常3-4个单结)。
6.  针距与边距: 两针之间的距离以及每针距离裂口边缘的距离要均匀、合适(通常边距0.5-1mm,针距1-2mm,根据血管口径和壁厚调整)。过密增加狭窄风险,过疏则止血不牢。
7.  避免狭窄: 缝合后应确保血管腔无明显狭窄。必要时可用血管探子轻柔探查(需极其谨慎)。
8.  抗凝: 根据手术情况和患者状态,术后可能需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

总结:

两针法缝合前壁血管是一种快速、有效控制出血、稳定裂口的基础技术。其成功依赖于精准的进针、全层缝合、适度的打结张力以及对针距边距的良好把握。熟练掌握这项技术是进行更复杂血管修复和吻合的基础。在放置好这两针后,通常需要根据裂口大小和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针或转为连续缝合完成最终修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