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异手症

作者:大江 | 时间:2020-8-24 00:03:27 | 阅读:915| 显示全部楼层
异手症(AHS)或“奇爱博士综合症”是一类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经历了四肢看似自己的行为,而无意识地控制了这些行为。属于这一类别的各种临床疾病,最常影响左手。对于各种形式的条件,有许多相似的术语,但是经常不恰当地使用它们。患病的人有时可能会伸手去拿物体并不想去操纵它们,甚至达到必须使用可控制的手来约束外来手的地步。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将思想,意图和行动假定为彼此深深地纠缠在一起,而异手症的发生可以有效地概念化为一种反映思想与行动之间功能性“解开”的现象。

关于异手症的最佳文献记载是患者的两个大脑半球通过外科手术分开,这种手术有时用于缓解癫痫和癫痫性精神病(例如颞叶癫痫)极端病例的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发生在脑部手术,中风,感染,肿瘤,动脉瘤,偏头痛和特定的退行性脑部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皮质基底膜变性和克雅氏病)之后。与异手症相关的其他大脑区域是额叶,枕叶和顶叶。


内容
1 体征和症状
2 原因
2.1 断开连接
2.2 失去抑制
2.3 受伤导致半球脱开
3 诊断
3.1 胼胝体
3.2 额叶
3.3 顶叶和枕叶
3.4 前后变体之间的相似性
4 治疗
5 历史
6 在流行文化
7 参考

体征和症状
“外来行为”与自反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灵活的目的性,而后者则是强制性的。有时,患者只有在引起外来手注意或手做出某种使他们的行为引起注意的事情时,才知道外来手在做什么。在两只手的行为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在这种行为中,受影响的手被视为“顺手”,有时是“不听话”,通常不在其自己的自愿控制范围之内,而未受影响的手则处于正常的自愿控制之下。有时,特别是在连接两个大脑半球的call体遭受持续损害的患者中(另请参见裂脑),双手似乎彼此相对。

法国神经学家Franois Lhermitte描述的一种相关综合症涉及通过抑制强迫性利用在患者周围环境中呈现自己的物体的趋势来释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患者的行为必须与位于周围人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所呈现的“负担”(使用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引入的术语)联系在一起。

这种情况被称为“利用行为”,通常与广泛的双侧额叶损伤有关,实际上可能被认为是“双侧”异手症,其中患者被外部环境突发事件(例如存在毛刷)强迫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引起了梳理头发的行为),并且没有“抑制”和抑制强力运动程序的能力,这些运动程序必定与特定的外部物体存在于人的周围空间中有关。患者。当额叶损害是双侧的并且通常更为广泛时,患者会完全丧失以自我指导的方式行事的能力,并完全依赖周围的环境指标来指导其在一般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这种情况称为“环境依赖性综合症”。

为了应对外来手,一些患者进行了患病手的拟人化设计。通常,这些名称在性质上都是负面的,从轻微的“厚脸皮”到恶意的“月球怪物”。例如,杜迪(Doody)和扬科维奇(Jankovic)描述了一个将外星手命名为“婴儿约瑟夫”的患者。当手进行一些有趣而麻烦的活动时,例如捏乳头(在护理时会咬人),她会感到娱乐,并会指示婴儿约瑟夫“别再调皮了”。此外,波根(Bogen)提出某些个性特征,例如艳丽的性格,会导致患病手的频繁人格化。

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额叶(在额叶变体中)和体(在胼胝体变体中)是造成异手症的最常见的解剖学病变。这些方面在运动计划及其最终途径方面紧密相关。

胼胝体变异包括非优势手的高级意志运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经常表现出“双手冲突”,其中一只手与另一只“好手”的目的相反。例如,观察到一名患者用完整的,“受控”的手(右手,优势手)将香烟放到嘴里,随后,她的外星人,非优势手,左手站起来抓住香烟,将其拉出从她的嘴里掉出来,扔掉它,然后再用受控的占主导地位的右手将其点燃。然后患者推测“我想'他'不想让我吸烟。”观察到另一名患者正在用自己控制的优势手来扣紧上衣,而外来的非优势手同时正在解开她的上衣。额叶变体最常影响优势手,但可以取决于对内侧额叶皮质的损害的侧向程度而影响任一只手,包括握力反射,冲向物体的冲动摸索或/和强直性握力(即难以释放握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经典的外来手势来自对额额内侧皮层的损害,以及对胼胝体的损害。在这些患者中,损害的主要原因是由大脑前动脉或相关动脉提供的区域中的皮质单侧或双侧梗塞。大脑前动脉向前额叶的大多数内侧部分和胼胝体的前三分之二提供氧合血液,因此,梗塞可能会导致大脑对大脑中多个相邻位置的损害。由于内侧额叶损害通常与胼胝体病变有关,因此额叶变异病例也可能出现胼胝体体征。但是,仅限于愈伤组织的损害案例往往不会显示正面的外来手迹象。

原因
异手症中常见的新兴因素是,控制手运动的主要运动皮层与运动前皮层的影响是隔离的,但执行手运动的能力通常保持完整。

2009年的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研究了正常个体中与自愿运动相关的皮层网络组件激活的时间顺序,结果显示“从前运动区到运动前皮质和运动皮质到顶叶后皮质的活动的前后时间梯度”。因此,在正常的自愿运动中,代理的出现似乎与有序的激活序列有关,该序列最初在半球额叶内侧表面上的辅助运动复合体附近的前额叶皮质中发展。当产生手部运动时,在半球的侧面上的中央前回中的初级运动皮层激活之前,包括辅助运动区域。假定通过投射到锥体束的皮质脊髓成分中而直接参与动作的执行,从而激活了初级运动皮层,然后激活了顶叶后皮层,这可能与复发或复发的接受有关。通过运动从外围产生的传入体感反馈通常会与从初级运动皮质发送来的有差别的副本相互作用,从而使该运动被识别为自产生的,而不是由外力施加的。也就是说,有效复制允许与自发运动相关联的来自周围的循环传入体感流被识别为与先前不同的重复。该机制的失败可能导致无法区分肢体的自发运动和外生运动。这种异常情况(由于无法生成和成功地将有效副本传输到感觉皮层而导致错误地将自生成运动产生的重新引用错误地注册为先前引用),很容易导致这样的解释:由于自发运动的出现未能发展一种代理意识,所以外力产生了自发运动(参见下文的详细讨论)。

一项2007年的fMRI研究检查了异手症患者与外星人相关的功能性大脑激活模式与非外星人“自愿”运动相比的差异,发现外星人运动涉及受损半球对侧的主运动皮层异常孤立的激活非外来运动涉及上段所述的正常激活过程,其中完整半球内的初级运动皮层与额叶前运动皮层和后顶叶皮层协同活动,大概参与了产生前运动的正常皮层网络对主要运动皮层的影响以及后顶叶皮层的立即运动后再激活。

结合这两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可以假设由于主要运动皮层的自主活动独立于运动前皮层的预激活影响而独立发生,而这种活动通常与运动前皮层的出现无关,因此出现了一种没有代理意识的外来行为。与行动执行相关的代理意识。

如上所述,这些想法也可以与“引用复制”和“重新引用”的概念相关联,其中引用复制是假定从运动前皮层(在与内部产生的运动相关的过程中正常激活)引导的信号。在从肢体产生的“重新振作”输入到来之前,即与产生的自我产生的运动相关的从肢体传入的传入,到达顶区的体感皮层。通常认为,当有效复制信号有效地“消除”重复基准时,运动被认为是内部产生的。来自肢体的传入返回与有效复制信号有效相关,从而可以如此识别出重复引用,并与“事前”区别开来,后者是由外力产生的来自肢体的传入返回。当不再正常生成参考副本时,与自身生成的运动相关的从肢体传入的回返会被误认为是外部产生的“参考”,因为它不再与参考副本相关或被抵消了。 。结果,即使运动实际上不是在内部产生的,这种感觉的发展(即,与运动结合出现的代理意识的失败)也可能表示有效副本的产生失败。与正常的运动前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过运动准备执行运动。

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干扰肢体的所有权感(在有关代理感的概念中进行了讨论),并且也没有明显明显的物理表面解释来说明所拥有的肢体将如何有目的地运动。在没有关联的代理意识的情况下,有效地通过自身的力量会产生认知失调,这可以通过以下假设来解决:目标定向的肢体运动是由具有定向目标能力的“外来”无法识别的外力指挥的自己肢体的定向动作。

断开
从理论上讲,异手症是由于大脑的不同部位之间发生断开而引起的,这些部位参与了身体运动控制的不同方面。结果,大脑的不同区域能够控制身体的运动,但不能产生对这些运动的自控意识。结果,通常与自愿运动有关的“代理感”被削弱或丢失。与实际执行肢体肢体运动相关的过程与对运动产生内部自觉控制的过程之间存在分离,在后者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内部意识,即运动正在被控制。由主动的自我内部发起,控制和产生。

最近的研究检查了正常情况下代理意识出现的神经相关性。这似乎涉及通过传出到身体肌肉组织的流出所产生的产物与在该传出的命令信号的外围中被视为推测的产物之间的一致性。在异手症中,建立这种一致性已经发生的神经机制可能会受到损害。这可能涉及大脑机制中的异常,该异常将“重新偏爱”(即,自体产生的“主动”肢体运动返回的运动感觉)和“过度偏爱”(即,从“自发”的肢体运动中返回的运动感觉)区分开。外部产生的“被动”肢体运动,其中主动的自我不参与其中。提出该脑机制涉及产生平行的“参考拷贝”信号,该信号直接发送至体感区,并转换为“推论放电”,这是由性能驱动产生的来自周围的预期传入信号。通过发出的传出信号。然后,可以使用推论放电信号与从外围返回的实际传入信号的相关性来确定实际上是否发生了预期的动作。当动作的感测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时,则可以将动作标记为自生的,并与出现的代理感相关联。

但是,如果建立与自我生成的动作相关的感觉运动联系所涉及的神经机制有问题,则可以预期,如前一部分所述,动作的代理意识不会发展。

失去抑制
用来解释这些现象的一种理论提出,大脑具有可分离的神经“运动前体”或“机构”系统,用于管理将意图转化为明显动作的过程。前额前运动系统参与通过释放或减少对此类动作的抑制控制来基于“内部”驱动力指导探索动作的过程。

最近一篇有关人类受试者内侧额叶皮层中神经元记录的论文报道表明,在明显的自我产生的手指运动开始之前的数百毫秒内,该区域中识别出的神经元已经明显激活。开发一种计算模型,一旦内部的神经元组装件内部产生的放电速率变化超过阈值,就会产生意志。对这种前内侧前运动系统的损害会抑制和释放这种探索性和物体获取动作,然后这些动作会自动发生。后外侧颞顶枕前运动系统对退出环境刺激的动作具有类似的抑制控制,并且能够激发取决于外部刺激并由外部刺激驱动的动作,这与内部驱动力不同。这两个半球内系统,各自激活相对的皮质“向向性”,通过相互抑制相互作用,从而在寻求接近(即“意图捕获”)时保持动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与被照顾对象的接触和抓握)相对于对侧肢体行为的环境刺激(即“意图逃脱”,即寻求远离参与对象的环境)进行环境刺激。这两个半球内代理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整合的跨半球代理系统。

当前额额叶“逃生”系统受损时,对侧肢体会释放出具有探索性的可抓握性质的非自愿但有目的的运动(丹尼-布朗称之为正皮质向性运动)。这被称为正皮质向性性,因为诱发感觉刺激(例如由于手指和手掌的掌侧触觉接触而引起的感觉刺激)与运动的激活有关,该运动通过增加或增强引起的刺激。积极的反馈联系(请参见上面标题为“顶叶和枕叶”的讨论)。

当后外侧顶枕“接近”系统受损时,对侧肢体会释放具有释放和收缩性质的非自愿性运动,例如悬浮和本能回避(Denny-Brown称为负性皮层性)。 。这被称为负皮质向性性,因为诱发感觉刺激(例如由于手指和手掌的掌侧触觉接触而引起的感觉刺激)与运动的激活有关,该运动通过运动来减少或消除引起的刺激。负反馈连接(请参见上面标题为“顶叶和枕叶”的讨论)。

每个半球内机构系统都具有控制对侧肢体的潜在能力,尽管通过这些系统之间的半球间通信(通过在皮质水平上穿过the体的投影以及其他半球间连合)可以保持两只手的统一综合控制。皮层下水平的两个半球。

由于受伤导致半球脱开
这两个半球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占主导地位的半球的代理系统与主要基于占优势的半球的编码系统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该编码系统将动作与其行为,行为及其语言和语言编码思想的解释联系起来。完整的大脑中出现的总体统一意识主体主要基于优势半球,并且与语言能力的组织紧密相关。有人提出,尽管在婴儿发展过程中以主体间行为形式体现的关系行动先于语言能力,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语言结构与行动要素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基于语言的面向行动的知识。

当两个半球之间因胼胝体损伤而发生重大脱节时,与语言相关的占主导地位的半球代理人将保持其对占优势肢体的主要控制权,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对基于“肢体”的独立“代理人”的直接和关联的控制权。非显性半球和非显性肢体,它们先前已对显性意识主体作出反应并“服从”。在有意识的主导者的影响范围之外可能会发生有目的的行动,并且事实证明两只手都通过主导者并受到主导者的控制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通常不再由支配肢运动引起的代理感现在不再发展,或者至少不再为意识所用。需要一种新的解释性叙述来理解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现在不可访问的基于非优势半球的代理能够激活非优势肢体。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支配手仍与支配的有意识可及的语言相关联的代理人保持联系,并且被视为继续处于“有意识的控制”之下,但两个分离的代理人可以控制针对相反目的的两个肢体中的同时动作。服从意识的意志和意图,可以通过思想获得,而由本质上非言语行为者(其意图只能在事实发生后由主导行为者推断出)的非主导手不再“束缚”并服从于主导代理,因此被有意识的基于语言的主导代理确定为具有单独的且不可访问的外来代理以及相关的存在。该理论将解释在胼胝体受损的情况下非显性肢体中出现外来行为以及两肢之间的人际冲突。

异手症的独特的前内侧,额侧和后外侧颞叶顶枕变异体可以通过对特定半球内特定系统的前半部或后半部机构系统的选择性损伤以及相关和特定形式的外星人来解释在受损半球对侧的肢体中发展行为。

诊断
胼胝体
对call体的损害会导致患者的非优势手产生“有目的的”动作(左半球主导的个体会经历左手变成异形,而右手会使右手变成异形-半球优势)。

在“愈伤组织变体”中,患者的手抵消了另一只“好”手执行的自愿动作。在患有异手症的患者中经常发现的两种现象是激动性运动障碍和对角性运动障碍。

激动性功能障碍包括当要求患者用另一只手进行运动时,用一只手强迫自动执行运动命令。例如,当指示有胼胝体损伤的患者向前拉椅子时,患病的手会果断而冲动地向后推椅子。因此,激动性功能障碍可以看作是两只手之间针对完成所需动作的非自愿竞争相互作用,在该动作中,患病的手与未患病的手竞争以完成原本打算由不患病的手执行的有目的的行为。

另一方面,对角性功能障碍包括涉及未受影响的手已接合的期望动作与受影响的手的干扰动作之间的冲突,该受影响的手的动作与旨在由未受影响的手执行的预期动作的目的相反。例如,当Akelaitis的患者接受手术以减少癫痫发作时,一名患者的左外星手经常会干扰右手。例如,当试图用右手翻到下一页时,他的左手会试图关闭书本。

在另一例异手症的情况下,患者并未遭受手之间的手间冲突,而是遭受了以受影响的手的不自主镜运动为特征的症状。当要求患者用一只手进行运动时,另一只手会不由自主地执行镜像运动,即使将这种非自愿运动引起患者注意,该镜像运动也会继续,并且要求患者限制镜像运动。该患者的大脑前动脉附近动脉瘤破裂,导致右手被左手镜像。患者将左手描述为经常干扰并接管患者试图用右手做的任何事情。例如,当尝试用右手以右侧进近方式握住一杯水时,左手会不自觉地伸出并通过左侧进近来握住玻璃。

最近,Geschwind等人。描述了一名妇女患有严重冠心病的案例。在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一周后,她注意到左手开始“过着自己的生活”。它会解开她的礼服,试图在睡着时使她窒息,然后会用右手自动打架以接听电话。她必须用右手身体约束患病的手,以防止受伤,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约束”。左手也显示出严重的意识运动性失用症的迹象。它能够模仿动作,但只能借助右手执行的镜像运动(启用突触)。使用磁共振成像(MRI),Geschwind等。发现对胼胝体后半部的损害,保留前半部和脾脏略微延伸到右扣带回皮层下面的白质中。

Park等。还描述了两例梗塞为外来手部症状的起源。两个人均患有前脑动脉(ACA)梗塞。一个人,一个72岁的男性,尽管他试图稳定双手,但由于他们经常不由自主地移动,因此难以控制他的手。此外,他用手掌抓住物体后常常不能放开物体。另一人是一名47岁的女性,在动脉的不同位置遭受了ACA侵害,她抱怨说她的左手会自行移动,无法控制其运动。她的左手还可以感觉到右手何时握住物体,并且会不由自主地强行将物体从右手中取出。

额叶
对大脑额叶内侧的单方面伤害会触发对侧手的伸手,抓握和其他有目的的运动。对于前额叶正中受伤,这些运动通常是探索性的运动,在该运动中,经常抓住并有效利用外部物体,而患者却无法同时感觉到它们在“控制”着这些运动。一旦获取了物体并将其保持在外星人手的这种“额叶变体”形式的抓握中,患者通常会难以从抓握中自动释放该物体,有时可以看到患者将手的手指向后剥开使用相反的受控手抓住被抓物体,以释放被抓物体(也称为强直性抓握或“本能抓握反应”)。一些人(例如,神经学家Derek Denny-Brown)已将这种行为称为“磁性失用症”

戈德堡和布卢姆(Goldberg and Bloom)描述了一名妇女,该妇女在左前脑动脉区域中左额叶内侧表面遭受大脑梗塞,这使她留下了涉及右手的异形手的额头变异。没有胼胝体断开的迹象,也没有任何胼胝体损坏的证据。病人表现出频繁的抓握反射。她的右手会伸出手抓住物体而不会释放它们。关于补品的握持,患者越是试图放开物体,对物体的握持就越紧。通过集中精力,患者能够放开对象,但是如果分心,行为将重新开始。病人也可以用完整的左手将手指从与物体接触的地方剥离开来,以强行释放所握住的物体。另外,手会在患者的腿上抓挠,以至于需要使用矫形器来防止受伤。另一位患者报告说,不仅进补能抓住附近的物体,外星人的手也会握住患者的阴茎并进行公共手淫。

顶叶和枕叶
异手症的一种独特的“后变体”形式与大脑后外侧顶叶和/或枕叶的损害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的运动倾向于使手掌表面远离持续的环境接触,而不是伸出来抓住物体以产生手掌触觉刺激,这在这种情况的额头最常见。在额叶变体中,手掌和手指腹侧表面的触觉接触通过正反馈回路促进手指弯曲和抓紧物体(即刺激产生的运动会加强,增强和维持触发刺激)。

相反,在后变式中,通过促进手指的伸展和手掌在负反馈回路中的退回(即刺激,甚至预期对手足的刺激),积极地避免了手掌和手指腹面的触觉接触。 (例如手掌的表面)产生手掌和手指的运动,从而减少并有效地抵消和消除触发刺激,或者在预期的手掌接触情况下,降低这种接触的可能性。症状的后变体中的外来运动也往往不太协调,并且在主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粗略的共济失调运动,这通常在疾病的额叶形式中观察不到。通常认为这是由于共济失调的光学形式引起的,因为物体的视觉存在促进了视觉上的共济失调,而视觉注意力则指向该物体。明显的不稳定性可能是由于触觉回避倾向偏向物体后退的倾向与基于视觉的获取偏倚倾向趋向物体的接近之间的不稳定相互作用所致。

可以看到该综合征的后变体中的外来肢体向上“悬浮”到空气中,通过激活反重力肌肉系统而从接触表面撤离。后方变体中的外来手运动可能显示出典型的姿势,有时称为“顶手”或“本能回避反应”(神经学家德里克·丹尼-布朗(Derek Denny-Brown)引入的术语,是“磁性失用症”的一种逆向形式。在额头变体中,如上文所述),其中,指骨移至高度伸展位置,其中指骨的指间关节活动性伸展,掌指关节过度伸展,并且手掌表面被主动拉回远离物体或向上并远离支撑表面。但是,“外来”运动仍然是有目的性和目标性的,这一点清楚地将这些运动与其他杂乱无章的肢体非自愿运动形式(例如,无神论,舞蹈症或肌阵挛)区分开来。

前后变体之间的相似性
在异手症的正面和背面变体中,患者对肢体执行独立于有意识意志的目标定向动作的明显能力的反应都是相似的。在这两种异手症变体中,外来手出现在与受损半球相对的手中。

治疗
不能治愈异手症。但是,可以通过保持外星人的手忙碌并参与某项任务来减轻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例如,给它一个要抓住的对象。特定的学习任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对手的自愿控制。一名行走时会伸出手抓住不同物体(例如门把手)的外星人手的“额叶”形式的患者,即使他确实不需要,也可以用拐杖将他握在外星人的手中拐杖的通常目的是帮助保持平衡并促进步行。当拐杖牢牢地握在异物手中时,它通常不会释放握力并掉下拐杖以伸出手抓住另一个物体。其他证明有效的技术包括:将手楔入双腿之间或拍打手;温水应用和视觉或触觉接触。此外,吴等。发现生物反馈激活的刺激性警报减少了外星人手握住物体的时间。

在单个大脑半球受到单方面损害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到的外来行为的频率通常会逐渐降低,并且对受影响的手的自愿控制会逐渐恢复。实际上,当AHS源自急性发作的局灶性损伤时,通常会在一年内恢复。一种理论认为,参与自愿运动产生的双半球和大脑皮层下脑系统的神经可塑性可以用来重新建立执行生产过程与内部自我生成和注册过程之间的联系。究竟如何发生还没有很好的了解,但是已经报道了当损害仅限于单个脑半球时从异手症逐渐恢复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通过使用完整的手自愿抓住受损手的前臂来限制受损手的任性,令人不快且有时令人尴尬的动作。这种观察到的行为被称为“自我限制”或“自我抓握”。

在另一种方法中,训练患者执行特定的任务,例如,移动外星手以接触特定的物体或高度突出的环境目标,这是患者可以通过集中训练学会自动产生的运动,以便有效地覆盖外星人的行为。这种训练中的某些训练有可能在受损的半球内重新组织运动前系统,或者可以扩大完整半球对患肢的同侧控制。

另一种方法包括同时“消音”外来手的动作,并通过将其放置在限制性“斗篷”(例如专用软泡沫手矫正器或日常用烤箱)中来限制从环境接触返回到手的感觉反馈。手套其他患者报告使用矫形器通过将异物手固定到床杆上来限制永久性抓握或约束异物手。当然,这会限制手参与解决患者功能目标的程度,并且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限制。

从理论上讲,如果作为恢复基础的神经可塑性涉及到反复行使自愿意愿以在功能范围内控制手部动作的行为,以及通过成功的随意性进行相关的经验强化,则该方法可能会减慢恢复手部自愿控制的过程。压制外星人的行为。

历史
医学文献中描述的第一个已知病例出现在德国杰出的神经精神病学家Kurt Goldstein于1908年在德国发表的详细病例报告中。戈德斯坦(Goldstein)在这篇论文中描述了一位惯用右手的女人,她的中风影响了她的左侧,到她被看见时她已部分康复。但是,她的左臂似乎好像属于另一个人,并且所执行的动作似乎与她的意愿无关。

患者抱怨与左手的目标定向运动有关的“奇怪”感觉,并坚持认为“其他人”正在移动左手,而她自己并没有在移动。当左手抓住一个物体时,她无法自动释放它。左侧的触摸和本体感觉受损。左手会自发移动,例如擦拭脸部或揉眼睛,但这些动作很少见。经过大量的努力,她能够响应口头命令来移动左臂,但有意识的运动比类似的非自愿运动慢或不那么精确。

戈德斯坦开发了“运动性失用症学说”,他在其中讨论了自愿行为的产生,并提出了一种用于时空认知,意志和其他更高认知过程的大脑结构。戈德斯坦认为,从概念上组织身体和外部空间的结构对于物体感知以及对外部物体的自愿行动都是必需的。

诺曼·格施温德(Norman Geschwind)在他的经典论文中回顾了与局灶性脑病理学相关的多种断开连接综合征,他评论说,库尔特·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也许是第一个强调胼胝体部分患者人格的不统一性及其可能的精神影响”。

在流行文化中
在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64年的电影《奇异博士》中,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扮演的同名角色显然患有异手症,因为他无法阻止自己向纳粹致敬。建议将“ Strangelove综合征”作为AHS的正式名称。尽管有时将其用作备用名称,但该名称未被批准。
在1999年的美国恐怖喜剧电影《空闲之手》中,这个十几岁的男孩的主角发现他的右手已经占有了,并负责杀死他的父母和伤害他人。
在众议院“现在正反两面”一集中,一名患者患有异手症。
发现科学的纪录片节目《暗物质:扭曲但真实》的一集描述了异手症并追溯了其历史。
2017年印度泰米尔语深色喜剧电影Peechankai讲述的是一个患有AHS的人。
在《尖叫皇后》的第2季中,布罗克·霍尔特(Brock Holt)博士似乎患有异手症。
NPR的一集节目Invisibilia集中于一位在脑部手术后出现异手症的女士。
2018年印度卡纳达语喜剧电影Sankashta Kara Ganapathi讲述了一位患有AHS的漫画家。

参考
Panikkath, Ragesh; Panikkath, Deepa; Mojumder, Deb; Nugent, Kenneth (1 July 2014). "The alien hand syndrome". Proceedings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27 (3): 219–220. doi:10.1080/08998280.2014.11929115. PMC 4059570. PMID 24982566.
Biran, Iftah; Giovannetti, Tania; Buxbaum, Laurel; Chatterjee, Anjan (2006-06-01). "The alien hand syndrome: What makes the alien hand alien?".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3 (4): 563–582. CiteSeerX 10.1.1.537.6357. doi:10.1080/02643290500180282. ISSN 0264-3294. PMID 21049344. The alien hand syndrome is a deeply puzzling phenomenon in which brain-damaged patients experience their limb performing seemingly purposeful acts without their intention. Furthermore, the limb may interfere with the actions of their normal limb.
Aboitiz, F.; Carrasco, X.; Schröter, C.; Zaidel, D.; Zaidel, E.; Lavados, M. (2003). "The alien hand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of forms reported and discussion of a new condition". Neurological Sciences. 24 (4): 252–257. doi:10.1007/s10072-003-0149-4. ISSN 1590-1874. PMID 14658042. The term "alien hand" refers to a variety of clinical conditions whose common characteristic is the uncontrolled behavior or the feeling of strangeness of one extremity, most commonly the left hand.
Aboitiz, F.; Carrasco, X.; Schröter, C.; Zaidel, D.; Zaidel, E.; Lavados, M. (2003). "The alien hand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of forms reported and discussion of a new condition". Neurological Sciences. 24 (4): 252–257. doi:10.1007/s10072-003-0149-4. ISSN 1590-1874. PMID 14658042. A large variety of complex, abnormal, involuntary motor behaviors have been described following callosal lesions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accompanied by hemispheric damage, especially in the frontal medial region. Although the different terminologies used to describe these movements attempt to address their clinical specificity, there is a noticeable nosological confusion in the literature which results in assigning similar names, often inappropriate, to diverse phenomena and vice versa. One example of such confusion is the group of syndromes labeled as "alien hand", "anarchic hand" [2, 3], "way-ward hand" [4, 5], "intermanual conflict" and "diagonistic dyspraxia" [7, 8].
Assal, Frédéric; Schwartz, Sophie; Vuilleumier, Patrik (2007). "Moving with or without will: functional neural correlates of alien hand syndrome". Annals of Neurology. 62 (3): 301–6. doi:10.1002/ana.21173. PMID 17638304. S2CID 14180577. Lay summary – ScienceDaily (July 17, 2007).
Belfor, Nataliya; Amici, Serena; Boxer, Adam L.; Kramer, Joel H.; Gorno-Tempini, Maria Luisa; Rosen, Howard J.; Miller, Bruce L. (2006). "Clinical and neuro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Development. 127 (2): 203–207. doi:10.1016/j.mad.2005.09.013. PMID 16310834.
Kloesel, Benjamin; Czarnecki, Kathrin; Muir, Jeffery J.; Keller, A. Scott (2010). "Sequelae of a left-sided parietal stroke: Posterior alien hand syndrome". Neurocase. 16 (6): 488–93. doi:10.1080/13554794.2010.497154. PMID 20824573.
Mark, Victor W (November 29, 2014). "Alien hand syndrome". MedLink.[unreliable medical source?]
Revonsuo, Antti. Consciousness: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ity.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10. Web.
Lhermitte, F (1983). 'Utilization behaviour' and its relation to lesions of the frontal lobes. Brain. 106. pp. 237–55. doi:10.1093/brain/106.2.237. ISBN 9780415134989. PMID 6850269.
Lhermitte, F.; Pillon, B.; Serdaru, M. (1986). "Human autonomy and the frontal lobes. Part I: Imitation and utilization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study of 75 patients". Annals of Neurology. 19 (4): 326–34. doi:10.1002/ana.410190404. PMID 3707084. S2CID 2031690.
Lhermitte, F. (1986). "Human autonomy and the frontal lobes. Part II: Patient behavior in complex and social situations: The 'environmental dependency syndrome'". Annals of Neurology. 19 (4): 335–43. doi:10.1002/ana.410190405. PMID 3707085.
Scepkowski, Lisa A.; Cronin-Golomb, Alice (2003). "The Alien Hand: Cases, Categorizations, and Anatomical Correlates".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 2 (4): 261–77. doi:10.1177/1534582303260119. PMID 15006289.
Doody, R S; Jankovic, J (1992). "The alien hand and related sign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55 (9): 806–10. doi:10.1136/jnnp.55.9.806. PMC 1015106. PMID 1402972.
Zaidel, Eran; Iacoboni, Marco; Zaidel, Dahlia W.; Bogen, Joseph E. (2003). "The Callosal Syndromes". In Heilman, Kenneth M.; Valenstein, Edward (eds.).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4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47–403. ISBN 978-0-19-972672-1.
Caixeta, Leonardo; Maciel, Patrícia; Nunes, Juliana; Nazareno, Larissa; Araújo, Letícia; Borges, Jules Rimet (2007). "Alien hand syndrome in AIDS: Neuropsychological features and physiopat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based on a case report". Dementia & Neuropsychologia. 1 (4): 418–21. doi:10.1590/S1980-57642008DN10400016. PMC 5619440. PMID 29213422.
Giroud, M; Dumas, R (1995). "Clinical and topographical range of callosal infarction: 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orrelation study".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59 (3): 238–42. doi:10.1136/jnnp.59.3.238. PMC 486019. PMID 7673948.
Kayser, A. S.; Sun, F. T.; D'esposito, M. (2009). "A comparison of Granger causality and coherency in fMRI-based analysis of the motor system". Human Brain Mapping. 30 (11): 3475–94. doi:10.1002/hbm.20771. PMC 2767459. PMID 19387980.
Assal, F. D. R.; Schwartz, S.; Vuilleumier, P. (2007). "Moving with or without will: functional neural correlates of alien hand syndrome". Annals of Neurology. 62 (3): 301–306. doi:10.1002/ana.21173. PMID 17638304. S2CID 14180577.
Goldberg, Gary; Bloom, Karen K. (1990). "The Alien Hand Sig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69 (5): 228–38. doi:10.1097/00002060-199010000-00002. PMID 2222983.
Goldberg, Gary; Goodwin, Matthew E. (2011). "Alien Hand Syndrome". In Kreutzer, Jeffrey S.; DeLuca, John; Caplan, Bruce (eds.). Encyclopedia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pp. 84–91. doi:10.1007/978-0-387-79948-3_1877. ISBN 978-0-387-79947-6.
Spengler, S.; Von Cramon, D. Y.; Brass, M. (2009). "Control of shared representations relies on key processes involved in mental state attribution". Human Brain Mapping. 30 (11): 3704–18. doi:10.1002/hbm.20800. PMC 6870802. PMID 19517530.
Fried, Itzhak; Mukamel, Roy; Kreiman, Gabriel (2011). "Internally Generated Preactivation of Single Neurons in Human Medial Frontal Cortex Predicts Volition". Neuron. 69 (3): 548–62. doi:10.1016/juron.2010.11.045. PMC 3052770. PMID 21315264.
Denny-Brown, D (1958). "The nature of apraxia".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26 (1): 9–32. doi:10.1097/00005053-195801000-00003. PMID 13514485.
Denny-Brown, Derek (1966). The Cerebral Control of Movement. The Sherrington Lectures. OCLC 599028587.[page needed]
Trevarthen, Colwyn (2011).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person who knows nothing? Defining the active intersubjective mind of a newborn human being".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0 (1): 119–35. CiteSeerX 10.1.1.475.9911. doi:10.1002/icd.689.
Akelaitis, Andrew J. (1945). "Studies on the corpus callosum: IV. Diagonistic dyspraxia in epileptics following partial and complete section of the corpus callosum".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01 (5): 594–9. doi:10.1176/ajp.101.5.594.
Gottlieb, D; Robb, K; Day, B (1992). "Mirror movements in the alien hand syndrome. Case re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71 (5): 297–300. doi:10.1097/00002060-199210000-00009. PMID 1388978.
Geschwind, D. H.; Iacoboni, M.; Mega, M. S.; Zaidel, D. W.; Cloughesy, T.; Zaidel, E. (1995). "Alien hand syndrome: Interhemispheric motor disconnection due to a lesion in the midbody of the corpus callosum". Neurology. 45 (4): 802–8. doi:10.1212/WNL.45.4.802. PMID 7723974.
Park, Yong Won; Kim, Chang Hwan; Kim, Myeong Ok; Jeong, Hyung Joon; Jung, Han Young (August 2012). "Alien Hand Syndrome in Stroke - Case Report & Neurophysiologic Study -". Annal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36 (4): 556–560. doi:10.5535/arm.2012.36.4.556. ISSN 2234-0645. PMC 3438424. PMID 22977783.
Goldberg, G.; Mayer, N. H.; Toglia, J. U. (1981).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farction and the Alien Hand Sign". Archives of Neurology. 38 (11): 683–6. doi:10.1001/archneur.1981.00510110043004. PMID 7305695.
Seyfarth, H; Denny-Brown, D (1948). "The grasp reflex and the instinctive grasp reaction". Brain. 71 (2): 109–83. doi:10.1093/brain/71.2.109. PMID 18890913.
Apraxia and Related Syndromes at eMedicine
Kischka, U; Ettlin, TM; Lichtenstern, L; Riedo, C (1996). "Alien hand syndrome of the dominant hand and ideomotor apraxia of the nondominant hand". European Neurology. 36 (1): 39–42. doi:10.1159/000117198. PMID 8719649.
Nicholas, John J.; Wichner, Monica H.; Gorelick, Philip B.; Ramsey, Michael M. (1998). "'Naturalization' of the alien hand: Case report".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79 (1): 113–4. doi:10.1016/S0003-9993(98)90218-0. PMID 9440428.
Wu, FY; Leong, CP; Su, TL (1999). "Alien hand syndrome: report of two cases". Changgeng Yi Xue Za Zhi. 22 (4): 660–5. PMID 10695218.
Chan, JL; Ross, ED (1997). "Alien hand syndrome: influence of neglect o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frontal and callosal variants". Cortex. 33 (2): 287–99. doi:10.1016/s0010-9452(08)70005-4. PMID 9220259.
Banks, Gordon; Short, Priscilla; Martínez, Julio; Latchaw, Richard; Ratcliff, Graham; Boller, François (1989). "The Alien Hand Syndrome". Archives of Neurology. 46 (4): 456–9. doi:10.1001/archneur.1989.00520400116030. PMID 2705906.
Goldstein, Kurt (1908). "Zur Lehre von der motorischen Apraxie" [On the doctrine of the motor apraxia]. Journal für Psychologie und Neurologie (in German). 11 (4/5): 169–187, 270–283.
Geschwind, Norman (1965). "Disconnexion syndromes in animals and man. I". Brain. 88 (2): 237–94. doi:10.1093/brain/88.2.237. PMID 5318481.
Leader, Darian (21 May 2016). "Darian Leader: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hands". the Guardian. Retrieved 22 March 2018.
Barnett, Barbara (15 December 2010). Chasing Zebras: The Unofficial Guide to House, M. D. ECW Press. ISBN 9781554908097 – via Google Books.
"Discovery Science- Alien Hand Syndrome". Retrieved 8 June 2012.
"A Mind of Its Own". Rare Disease Review.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8-03-24. Retrieved 2018-03-24.
"Stories should matter, not the stars, says Karthiik".
"Emma Roberts and John Stamos Get Close in New 'Scream Queens' Promo".
"The Culture Inside (Invisibilia, Season 3, episode 3)". NPR. June 15, 2017.
Sankashta Kara Ganapathi, Achyuth Kumar, Likith Shetty, 2018-07-27, retrieved 2018-08-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4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