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子宫肌层

作者:大江 | 时间:2019-8-29 00:00:19 | 阅读:493| 显示全部楼层
子宫肌层是子宫壁的中间层,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也称为子宫肌细胞[1])组成,但也包括支持基质和血管组织。[2] 其主要功能是诱发子宫收缩。

Uterus and uterine tubes (Myometrium labeled at center right).jpg
子宫和子宫管(子宫中央标有子宫肌层)

Microscopic slide of the myometrium..jpg
子宫肌层的显微镜下滑动。

目录
1 结构
1.1 肌肉结构
2 功能
2.1 收缩
2.2 休息状态
2.3 兴奋 - 收缩
2.4 恢复到休息状态
3 临床意义
4 参考

结构
子宫肌层位于子宫内膜(子宫壁的内层)和浆膜或子宫内膜(子宫外层)之间。

子宫肌层有3层:外纵向平滑肌,中间十字交叉(八字形)肌纤维和内环状纤维。[3] 中间十字交叉纤维在子宫复旧过程中起到活体结扎的作用,防止失血。

子宫内膜的内部三分之一(称为交界处或子宫内膜层)似乎来自Müllerian管,而子宫内膜的外部更主要的层似乎来自非Müllerian组织,并且是主要的分娩和流产期间的收缩组织。[1]连接层看起来像一个圆形肌肉层,具有蠕动和抗蠕动活性,相当于肠道的肌肉层。[1]

肌肉结构
更多信息:平滑肌
子宫肌层平滑肌的分子结构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平滑肌非常相似,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是主要的蛋白质。[1]在子宫平滑肌中,肌动蛋白比肌球蛋白多约6倍。[1]子宫平滑肌肌球蛋白表达的变化可能是月经周期中子宫收缩方向变化的原因。[1]

功能
收缩
进一步的信息:子宫收缩
在怀孕期间,子宫肌层伸展(平滑肌细胞在大小和数量上都会扩大[4]),使子宫成为非妊娠大小的几倍,并以协调的方式收缩,通过对“弗格森反射“,在分娩过程中。分娩后,子宫肌层收缩以排出胎盘,中间层的交叉纤维压缩血管,以尽量减少失血。早期母乳喂养的一个积极好处是刺激这种反射,以减少进一步的失血,并促进快速恢复孕前子宫和腹部肌肉张力。

子宫平滑肌具有阶段性模式,在收缩模式和维持静息音之间转换,具有不同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的离散,间歇性收缩。[1]

正如子宫平滑肌的宏观结构所指出的那样,连接层似乎具有蠕动和抗蠕动活性。[1]

休息状态
子宫平滑肌的静息膜电位(Vrest)记录在-35到-80 mV之间[1]。与其他细胞类型的静息膜电位一样,它由Na + / K +泵维持,导致细胞外空间中Na +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空间,并且细胞内空间中K +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空间。在细胞外空间。随后,使K +通道开放到比Na +通道更高的程度导致正离子的总体流出,导致负电位。

这种静息电位经历有节奏的振荡,被称为慢波,并反映了慢波电位的内在活动。[1]这些慢波是由细胞内和细胞外空间之间Ca2 +,Na +,K +和Cl-离子分布的变化引起的,这反过来又反映了质膜对这些离子的渗透性[1]。 K +是造成离子通量变化的主要离子,反映了各种K +通道的变化。[1]

兴奋 - 收缩

子宫平滑肌的激发 - 收缩耦合也与其他平滑肌的激发 - 收缩耦合非常相似,细胞内钙(Ca2 +)的增加导致收缩。然而,子宫平滑肌的刺激因子与体内其他类型的肌肉不同。

恢复到休息状态

收缩后去除Ca2 +诱导平滑肌松弛,并恢复肌浆网的分子结构,用于下一次收缩刺激。[1]

临床意义
在这个阶段缺乏收缩被称为子宫收缩乏力。 怀孕后,子宫通过子宫肌层复合过程恢复到其非妊娠大小。

子宫肌层的良性肿瘤非常常见,称为子宫平滑肌瘤或子宫肌瘤。 他们的恶性病变,平滑肌肉瘤,很少见。

参考:
Aguilar, H. N.; Mitchell, S.; Knoll, A. H.; Yuan, X. (2010). "Physiological pathway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regulating uterine contractility".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16 (6): 725–744. doi:10.1093/humupd/dmq016. PMID 20551073.
"NCI Dictionary of Cancer Term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Retrieved 2017-12-27.
Miller-Keane Encyclopedia & Dictionary of Medicine,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Seventh Edition.
Steven's and Lowe Histology p35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4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