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头部局部解剖学的清晰、系统的概述。头部局部解剖学主要研究头部各区域结构的层次、毗邻关系以及其临床意义,是神经外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头部通常可分为颅部和面部两大部分。
一、 颅部
颅部容纳并保护脑、脑膜及血管。它由颅顶(颅盖)和颅底构成。
1. 颅顶
颅顶又可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
(1)额顶枕区
边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层次(由浅入深):常以头皮为代表,共分五层,其首字母缩写恰好为“SCALP”,便于记忆:
S - 皮肤:厚而致密,富含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是疖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血供丰富,伤口愈合快。
C - 结缔组织:由致密纤维脂肪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这些血管被结缔组织纤维固定,断裂后不易回缩,导致出血凶猛。感染时,炎症不易扩散,但张力高,压迫神经引起剧烈疼痛。
A - 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与颞浅筋膜相续。坚韧而富有张力。此层撕裂时伤口会显著裂开。
L -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帽状腱膜下间隙”。是一层潜在的疏松组织层,连接帽状腱膜和骨膜。此间隙是头部局部解剖学的关键点:
出血/积液易扩散:血液或脓液可在此层内蔓延至整个颅顶。
“头皮”易撕脱:临床上所谓的“头皮撕脱伤”即指前三层(皮肤、结缔组织、帽状腱膜)在此层一同撕脱。
P - 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颅骨缝紧密相连,与颅骨表面连接疏松(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骨范围内)。
(2)颞区
边界:位于颅顶两侧,上为上颞线,下为颧弓上缘。
层次(由浅入深):
皮肤
皮下组织:较薄,内含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颞浅筋膜:含面神经颞支,手术时需保护。
颞深筋膜
颞肌:强大的咀嚼肌,其深面有颞深血管和神经。
颅骨外膜 和 颞骨:颞骨鳞部较薄,是颅骨骨折好发部位。
2. 颅底
颅底内面由前向后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结构复杂,孔裂众多,是神经血管进出颅的通道。
颅前窝:容纳大脑正面。筛板上有嗅丝和筛前动脉通过。骨折可导致嗅觉丧失、脑脊液鼻漏。
颅中窝:容纳大脑颞叶。中央有垂体窝。重要孔裂包括:
视神经管:视神经和眼动脉。
眶上裂:动眼、滑车、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眼支等通过。
圆孔、卵圆孔、棘孔:分别通过三叉神经上颌支、下颌支和脑膜中动脉。
骨折可损伤相应神经,出现视力、眼球运动障碍及面部感觉障碍。
颅后窝:容纳脑干和小脑。中央有枕骨大孔,是延髓与脊髓相接处。重要孔裂包括:
颈静脉孔:舌咽、迷走、副神经和颈内静脉通过。
内耳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通过。
骨折后果严重,常危及生命。
二、 面部
面部以五官为中心,结构精细,涉及表情、咀嚼、感觉等多种功能。
1. 面部浅层结构
皮肤:薄而柔软,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是痤疮、皮脂腺囊肿好发部位。
浅筋膜:脂肪含量少,但不均匀。在表情肌周围为疏松结缔组织,感染或出血时可扩散;在鼻翼和口周则致密。
面肌(表情肌):起自骨面或筋膜,止于皮肤,收缩时牵动皮肤产生表情。由面神经支配。
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主要来自面动脉,它迂曲上行,绕过下颌骨下缘至面部,分支供应唇、鼻、内眦等。吻合丰富。
静脉:面静脉是重点。它通过眼上静脉和翼静脉丛与颅内海绵窦相通,且无静脉瓣。因此,在鼻根至两侧口角的“危险三角区”内发生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细菌栓子可逆行入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危及生命。
淋巴:回流广泛,主要至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
神经:
运动神经:面神经,支配所有面肌。其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在腮腺内交织成丛后穿出,腮腺手术时易损伤,导致面瘫。
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眼神经V1、上颌神经V2、下颌神经V3)负责面部感觉。
2. 面部深层结构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面与下颌支之间。牙源性感染(如下颌智齿冠周炎)可扩散至此间隙。
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内有下牙槽神经和血管通过,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腮腺咬肌区:
腮腺:最大的唾液腺,被筋膜包裹。面神经穿行于腺体内,将其分为浅深两叶。
腮腺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平行于颧弓下一横指处前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
此区手术的核心是保护面神经。
三、 头部重要体表标志
眉弓:对应大脑正面下缘。
翼点:颞、顶、蝶、颞四骨交汇处,骨质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骨折易损伤该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颧弓:其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枕外隆凸:其内面对应窦汇。
乳突:其后部内面有乙状窦。
总结
头部局部解剖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其层次关系和关键通道(孔、裂、间隙)。掌握这些结构,不仅能够解释临床症状(如出血范围、感染扩散路径、神经损伤表现),更是进行安全有效外科手术的基础。其中,面神经的走行与保护、“危险三角”的临床意义以及颅底孔裂与神经血管的对应关系是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