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腹部局部解剖概述

作者:大江 | 时间:昨天 17:53 | 阅读:4|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关于腹部局部解剖的概述。腹部局部解剖是研究腹壁和腹腔内器官、血管、神经等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和层次结构的学科,对于临床诊断和外科手术至关重要。

以下内容将分为腹壁和腹腔内脏器两大部分进行概述。

一、 腹壁

腹壁是包围腹腔的结构,可分为前外侧腹壁和后腹壁。

1. 前外侧腹壁

这是临床手术和查体最常接触的部分。

   层次结构(由浅入深):
    1.  皮肤
    2.  浅筋膜: 在脐以下分为两层——脂性层(Camper筋膜) 和膜性层(Scarpa筋膜)。
    3.  肌层: 构成腹壁的主要支撑。
           腹直肌: 位于中线两侧,被腹直肌鞘包裹。肌鞘前层完整,后层在脐下4-5cm处形成一游离缘,称为弓状线。
           三层扁肌: 由浅至深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它们的腱膜共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
    4.  腹横筋膜
    5.  腹膜外脂肪(腹膜外组织)
    6.  壁腹膜

   重要结构和标志:
       白线: 位于腹前壁正中,由两侧腹直肌鞘的纤维交织而成,是腹部正中切开的部位。
       腹股沟管:
           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
           结构: 是一个肌筋膜间的裂隙,长约4-5cm。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两口: 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横筋膜),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位于腹外斜肌腱膜)。
           临床意义: 是腹壁的薄弱区,腹股沟疝的好发部位。

2. 后腹壁(腰部)

主要由脊柱、肌肉(腰大肌、腰方肌等)和筋膜构成,是支撑腹腔脏器和连接下肢的重要结构。

二、 腹腔与腹腔内脏器

腹腔是由腹壁和膈肌围成的腔隙,其内覆盖着腹膜。腹膜形成的结构对脏器起着固定、支持和营养运输的作用。

1. 腹膜与腹膜腔

   腹膜: 覆盖于腹、盆腔壁内表面和脏器表面的浆膜。
       壁腹膜: 衬于腹壁、盆壁和膈下面的腹膜。
       脏腹膜: 覆盖在脏器表面的腹膜。
   腹膜腔: 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有少量浆液。此腔在男性是封闭的,在女性则通过输卵管腹腔口与外界相通。
   腹膜形成的结构:
       网膜: 如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的大网膜,有“腹腔卫士”之称;连接胃小弯与肝门的小网膜。
       系膜: 将肠管固定于后腹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如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等,其中有血管、神经和淋巴通过。
       韧带: 连接脏器与腹壁或其他脏器的腹膜结构,如肝镰状韧带、胃脾韧带等。

2. 腹腔脏器的分区和位置关系

为了便于描述,通常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域。腹腔主要脏器的大致投影如下:

   右上腹(季肋区): 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上部。
   上腹区(腹上区): 肝左叶、胃、十二指肠、胰腺、部分横结肠。
   左上腹(季肋区): 胃底、脾、胰尾、结肠脾曲、左肾上部。
   右侧腹(腰区): 升结肠、部分空肠、右肾下部。
   中腹(脐区): 横结肠、大网膜、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的大部分。
   左侧腹(腰区): 降结肠、部分空肠、左肾下部。
   右下腹(髂区): 盲肠、阑尾、回肠末端、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女性)。
   下腹(腹下区): 膀胱(充盈时)、子宫(女性)、部分回肠、乙状结肠。
   左下腹(髂区): 乙状结肠、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女性)。

3. 主要腹腔内脏器及其毗邻

   胃
       位置: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毗邻: 前邻肝和腹前壁,后邻胰腺、左肾和脾(形成胃床)。
       血管: 血液供应来自腹腔干的分支(胃左、右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

   肝
       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延伸至左季肋区。
       分叶: 以肝镰状韧带为表面标志分为左、右两叶(解剖学分叶);更重要的的是基于血管分布的Couinaud肝段分段法(8段),这是肝叶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
       门静脉三联: 在肝门处,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共同走行。

   胆囊
       位置: 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
       体表投影: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Murphy点),胆囊炎时此处有压痛。
       功能: 储存和浓缩胆汁。

   胰
       位置: 横位于腹后壁,约平第1-2腰椎体。
       分部: 胰头、胰颈、胰体、胰尾。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后方有胆总管和下腔静脉。
       临床意义: 胰头癌可压迫胆总管导致梗阻性黄疸。

   脾
       位置: 位于左季肋区深部,胃底后方,与第9-11肋相对。
       毗邻: 脾门处有脾动、静脉和胰尾相邻,脾切除术时易损伤胰尾。

   十二指肠
       形态: 呈“C”形,包绕胰头。
       分部: 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重要结构: 降部后内侧壁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

   空肠与回肠
       被小肠系膜固定于后腹壁,活动度大。
       空肠位于左上腹,回肠位于右下腹。

   阑尾
       位置: 根部连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汇合点,其位置多变。
       体表投影: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McBurney点),是阑尾炎压痛点。

   结肠
       分部: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特征: 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肾、输尿管和肾上腺
       位于腹膜后隙。
       肾: 位于脊柱两侧,约平第11胸椎至第3腰椎。右肾因肝的存在比左肾略低。

三、 腹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1. 动脉

   腹主动脉: 主干,发出:
       腹腔干: 供应肝、胆、胃、脾、胰和十二指肠上部(“胃肝脾胰”)。
       肠系膜上动脉: 供应胰、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回肠及结肠大部分。
       肠系膜下动脉: 供应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肾动脉: 供应肾和肾上腺。

2. 静脉

   下腔静脉: 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门静脉系统: 收集消化道(食管下段至直肠上部)和脾、胰、胆囊的静脉血,入肝。门静脉高压时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

3. 神经

   躯体神经: 主要是下6对胸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支配腹壁肌肉和皮肤。
   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调节内脏活动和感觉。
       内脏感觉神经: 传导内脏痛觉(常表现为牵涉痛,如胆囊炎引起右肩部疼痛)。

总结

腹部局部解剖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理解其层次结构、脏器的位置与毗邻、以及血管神经的走行,是进行准确的物理诊断、影像学解读和安全实施外科手术(如切口选择、器官游离和血管结扎)的基石。特别是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和重要血管的走向,是腹部解剖中的核心和难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