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腹腔镜体内方结技术详解

作者:大江 | 时间:昨天 11:00 | 阅读:2| 显示全部楼层

腹腔镜体内方结”,也称为腹腔镜腔内打结或器械打结。

核心概念

腹腔镜体内方结 是指在腹腔镜手术中,外科医生使用持针器和分离钳等长柄器械,在患者体内(腹腔内)进行缝合后,通过器械的绕线、夹持和牵拉动作,在腔内直接完成一个方结 的技术。

它与传统开放手术中的手工打结截然不同,是腹腔镜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为什么这个技术如此重要?

1.  微创需求:腹腔镜手术的切口很小(钥匙孔手术),医生无法将手伸入腹腔,所有操作都通过器械完成。因此,体内打结是进行缝合、结扎血管等操作的唯一方式。
2.  可靠性:方结是一种非常牢固、不易松脱的结,非常适合用于结扎血管或闭合组织。
3.  效率:一旦熟练掌握,体内打结速度很快,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标准步骤(以右手为主操作手为例)

假设您需要结扎一根血管或闭合一处组织缺口。您已经用带线的缝针穿过了目标组织,现在线的两端(长线尾和短线尾)都在腹腔内。

准备姿势:
   左手(非主操作手):持分离钳,夹住缝线的短线尾(从针上剪断后较短的那一端)。这个钳子在整个打结过程中位置基本固定,作为支点。
   右手(主操作手):持持针器或另一把分离钳,控制长线尾(与缝针相连或较长的那一端)。这个器械是主动操作的。

第一步:打第一个结(单结)

1.  绕线:右手持针器将长线尾从上方绕过左手器械的尖端,形成一个“C”形或环状。常见的绕线方法有“时钟法”(想象左手器械是钟芯,右手器械绕其转动)。
2.  夹线:绕完后,右手持针器从形成的线环中穿过,去夹住短线尾。
3.  拉紧:右手夹住短线尾后,双手器械向相反方向平稳用力拉紧,形成第一个单结。这个动作被称为“右手过左手”或“前半个结”。

第二步:打第二个结(方结的关键)

1.  再次绕线:现在,右手持针器将长线尾从下方绕过左手器械的尖端。方向与第一步相反。这是形成方结而非滑结的关键。
2.  再次夹线:右手持针器再次从新形成的线环中穿过,去夹住短线尾。
3.  再次拉紧:双手器械再次向相反方向平稳拉紧。

结果:这样打出的两个单结,其拉紧方向相反,就构成了一个牢固的方结。可以根据需要重复多次(如打三个结)以增加安全性。

技术要点与难点

   双手协调:需要左右手器械的高度协调配合,如同延长了的外科医生的双手。
   “推”与“拉”:在狭小的空间内,器械的运动更多是“推”和“旋转”,而非开放手术中的“拉”。
   线的张力控制:全程要保持线的适当张力,太松结不紧,太猛容易拉断缝线或撕裂组织。
   空间感知:医生需要通过二维的显示器来感知三维的深度和空间关系,需要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
   避免滑结:第二个结的绕线方向必须与第一个结相反。如果方向相同,打出的就是易松脱的“滑结”(奶奶结),非常危险。

一种常见的记忆方法:“C”字和“反C”字

   打第一个结时,让长线尾在屏幕上划一个正写的英文字母 “C”。
   打第二个结时,让长线尾划一个反向的 “С”。

其他腹腔镜打结方式

除了标准的体内方结,还有:
   体外打结法:在患者体外打好一个滑结(如Roeder结),然后用推结器将结推入体内并收紧。常用于结扎较粗的血管蒂(如阑尾、胆囊管)。
   连续缝合的结:开始和结束时也需要进行体内打结。

总结

腹腔镜体内方结是微创外科领域的基石技术之一。它体现了外科医生将传统开放手术的精髓(如可靠的方结)转化为适应微创环境的高超技巧。通过大量练习,外科医生可以像在开放手术中一样熟练、快速、可靠地在体内完成缝合打结。

如果您是医学生或外科实习生,掌握这项技术的最佳途径就是在腹腔镜训练箱上反复、刻意地练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5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