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心概念:疝修补
疝的根本问题是腹壁上存在一个薄弱或缺损区域(疝环),导致腹腔内的组织(如肠管或网膜)通过这个缺损突出到异常位置。
手术的目的不是“切开”,而是修补这个缺损,将突出的组织还纳回腹腔,并加固薄弱的腹壁区域,防止复发。
腹腔镜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
2. 腹腔镜疝修补术(特别是针对腹股沟疝)
原理: 通过腹壁上几个小切口(通常0.5-1.2厘米),将腹腔镜(带摄像头的细管)和特殊的手术器械插入腹腔。
操作区域:
TAPP: 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手术在腹腔内开始,然后进入腹膜前间隙(覆盖在腹壁肌肉筋膜层外面的间隙)进行操作。
TEP: 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手术不进入腹腔,直接在腹膜前间隙建立操作空间。这是目前更主流的单侧和双侧疝修补方式。
双侧修补的优势: 腹腔镜手术在处理双侧疝时具有显著优势:
一次麻醉,一次手术解决双侧问题: 避免了两次手术和两次麻醉的风险及恢复期。
创伤更小: 只需几个小孔,无需在双侧腹股沟区各做一个较大的开放切口。
恢复更快: 疼痛通常比开放手术轻,患者可以更早下床活动和恢复日常工作生活。
视野更佳: 腹腔镜的放大作用使外科医生能更清晰地观察解剖结构,尤其是深部的结构(如耻骨肌孔区域),有利于更精确地放置补片覆盖所有潜在的薄弱点。
对称性修补: 可以确保双侧修补的对称性和补片覆盖的充分性。
美观: 疤痕很小。
3. 腹腔镜双侧疝修补术的关键步骤
麻醉: 通常采用全身麻醉。
建立气腹/操作空间: 向腹腔(TAPP)或腹膜前间隙(TEP)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创造手术操作空间。
放置套管: 在腹壁放置3-4个Trocar(套管)。
识别疝囊和疝环: 在腹腔镜视野下,清晰识别双侧腹股沟区的疝囊(突出的腹膜囊)和疝环(缺损)。
分离与还纳: 将疝囊从周围组织(精索结构、血管等)小心分离,并将其完全还纳回腹腔。
放置补片:
这是手术的核心步骤。在腹膜前间隙(TAPP需要切开腹膜,TEP直接在此间隙)放置一块足够大的合成补片。
补片需要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区域,这是腹股沟区所有潜在疝(直疝、斜疝、股疝)发生的根源区域。
补片必须平整铺开,覆盖双侧的缺损区域。
固定补片: 通常使用医用钉合器、缝合线或医用胶水将补片固定在稳定的腹壁结构上(如Cooper韧带、腹直肌背鞘、联合腱等),防止其移位。有些补片设计有自固定功能。
关闭腹膜(仅TAPP): 在TAPP手术中,需要缝合关闭之前切开的腹膜,将补片完全隔离在腹膜外,避免与肠管接触。
排气与缝合: 释放气体,拔出器械,缝合或粘合小切口。
4. 适应症
双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斜疝、直疝、股疝)。
某些复发性腹股沟疝(尤其对侧也有疝时)。
患者身体状况能耐受全身麻醉和腹腔镜手术。
5. 优点(尤其对于双侧疝)
微创,切口小,疤痕小。
一次手术解决双侧问题。
术后疼痛通常较轻。
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常为日间手术或短期住院),能更快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
视野好,解剖清晰。
补片覆盖范围大且充分,理论上复发率可能更低(尤其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
对腹股沟区神经损伤的风险相对较低(操作区域更深)。
6. 潜在风险与并发症
与手术和麻醉相关的通用风险(出血、感染、心肺并发症等)。
补片相关:感染、排斥反应(罕见)、慢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移位、皱缩。
血清肿/血肿:手术区域积液或积血(较常见,通常可自行吸收)。
复发(总体复发率低,约1-3%,取决于疝的类型、大小、手术技术和患者因素)。
膀胱、血管、精索结构(输精管、睾丸血管)、神经或肠管损伤(发生率低,但属于严重并发症)。
戳孔疝(套管切口处疝)。
肩部疼痛(气腹刺激膈肌导致)。
总结:
腹腔镜双侧疝修补术(通常指腹股沟疝)它是利用微创技术,在一次手术中同时修补双侧腹股沟区腹壁缺损的先进方法。其核心是在腹膜前间隙放置一块足够大的合成补片来加固整个薄弱区域。对于双侧疝患者,腹腔镜手术具有一次解决、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视野好等显著优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标准术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