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屯医学

标题: 股骨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江    时间: 2019-8-4 00:01
标题: 股骨
股骨(/fiːmər/,pl。femurs或femora/fɛmərə/)[1] [2]或大腿骨,是四足动物脊椎动物后肢的近端骨。 股骨头与骨盆骨中的髋臼关节形成髋关节,而股骨远端部分与胫骨和膝盖关节形成膝关节。 大多数情况下,股骨是体内最强的骨骼。 股骨也是人体最长的骨骼。

(, 下载次数: 7)
股骨的位置(以红色显示)

(, 下载次数: 5)
从后面看到的左股骨。

目录
1 结构
1.1 上半部分
1.2 体
1.3 下部
1.4 发展
2 功能
2.1 肌肉附着
3 临床意义
3.1 骨折
4 其他动物
4.1 无脊椎动物
5 其他图像
6 参考

结构
股骨是大腿上唯一的骨头。 两个股骨在膝盖处向内侧会合,在那里它们与胫骨的近端结合。 股骨的会聚角是决定股骨 - 胫骨角的主要因素。 人类女性的骨盆骨骼较宽,导致股骨收敛的程度超过男性。 在genu valgum(敲膝)的情况下,股骨会聚得如此之多,以至于膝盖彼此接触。 相反的极端是genu varum(弓腿)。 在没有genu valgum或genu varum的人的一般人群中,股骨 - 胫骨角约为175度。[3]

股骨是最长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体中最强的骨骼。 这取决于计算强度所采用的测量类型。 一些力量测试显示颅骨中的颞骨是最强的骨骼。 股骨长度平均为一个人身高的26.74%,[4]这个比例在男性和女性以及大多数种族群体中只有变化有限,并且在人类学中很有用,因为它为合理估计受试者提供了基础。 不完整骨架的高度。

股骨被归类为长骨,包括骨干(轴或身体)和两个与髋关节和膝关节相邻骨骼相关的骨骺(四肢)。[3]

上面的部分
主要文章:股骨上端

(, 下载次数: 5)
从后面和上面看右股骨的上肢,显示头部,颈部和大小转子
上肢或近端(靠近躯干)包含头部,颈部,两个转子和相邻结构。[3]

股骨的头部与骨盆的髋臼关节,包括三分之二的球体。它有一个小凹槽或中央凹,通过圆韧带连接到髋臼切口的两侧。股骨头通过颈部或颈部连接到轴上。颈部长4-5厘米。长,直径从前到后最小,在中间压缩。该颈与轴形成一个角度约130度。这个角度是高度变化的。婴儿约150度,老年平均减少到120度。角度的异常增加被称为髋外翻,异常减少被称为髋内翻。股骨的头部和颈部都大量嵌入髋部肌肉组织中,不能直接触诊。在大腿横向旋转的瘦小的人中,股骨头可以被感觉深,作为股动脉的深度(深)阻力。[3]

由于肌肉和髋关节囊的附着,头部和颈部之间的过渡区域非常粗糙。在这里发现了两个转子,大小转子。大转子几乎是盒状的,是股骨最侧向突出的。大转子的最高点位于高于颈部并到达髋关节的中点。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大转子。转子窝是大转子内侧表面上的转子间嵴向后界定的深凹陷。小转子是股骨颈最下部的锥形延伸部分。两个转子由背侧的股骨转子顶和前面的股骨转子间线连接。[3]

有时看到一个轻微的脊从转子间嵴的中部开始,并垂直向下达到约5厘米。沿着身体的后部:它被称为linea quadrata(或quadrate line)。

关于股骨转子顶上三分之一和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是方形结节。结节的大小变化并且它并不总是位于股骨转子顶上,并且相邻区域也可以是方形结节的一部分,例如大转子的后表面或股骨的颈部。在一项小型解剖学研究中,显示骨骺线直接穿过方形结节。[5]


主要文章:股骨体
股骨(或轴)的主体长而细长,几乎呈圆柱形。它比中心稍微宽一点,从下面向下之前最宽,稍微扁平。它略微拱起,以便在前面凸出,并且在后面凹入,在那里它由一个突出的纵向脊部加强,即作为内侧和外侧脊向近侧和远侧分叉的线形。最近,linea aspera的侧脊变成臀肌结节,而内侧脊继续作为pectineal线。除了linea aspera之外,轴还有另外两个钻孔;侧面和内侧边界。这三个钻孔将轴分成三个表面:一个前部,一个内侧和一个侧面。由于大腿的巨大肌肉组织,轴不能被触诊。[3]

第三个转子是偶尔出现在股骨近端上缘附近股骨近端的骨性投影。当存在时,它呈椭圆形,圆形或圆锥形,有时与臀沟连续。[6]对于人类来说不太重要的结构,第三大转子的发病率在种族群体中从17-72%不等,并且经常报道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见[7]。

较低的部分
主要文章:股骨下肢

(, 下载次数: 6)
从下面看右股骨的下肢。

(, 下载次数: 5)
从后面左膝关节,显示内部韧带。
股骨下端(或远端)比上肢大。它的形状有点长方体,但其横向直径大于其前后(前后)。它由两个长圆形的隆起组成,称为髁突。[3]

在前面,髁突稍微突出,并被称为髌骨表面的光滑的浅关节凹陷分开。在后面,它们突出很大,并且在他们之间存在一个深刻的缺口,即股骨的髁间窝。外侧髁突更突出,其前后横直径更宽。内侧髁是更长的,并且当股骨保持其身体垂直时,突出到较低的水平。然而,当股骨处于其自然倾斜位置时,两个髁的下表面实际上位于相同的水平面中。髁突彼此不平行;外侧的长轴几乎直接在前后,但内侧的长轴向后和向内延伸。它们的相对表面是小的,粗糙的和凹的,并且形成髁间窝的壁。该窝由嵴,髁间线限制在上方,并且在髌骨表面的后缘的中央部分下方。膝关节的后十字韧带连接到窝内侧壁的下部和前部,前十字韧带连接到其侧壁的上部和后部的印模。[3]

股骨下端的关节表面占据髁突的前,下和后表面。它的前部称为髌骨表面,与髌骨连接;它呈现出向下延伸到髁间窝的中间凹槽和两个凸起,其侧面更宽,更突出,并且比内侧向上延伸更远。[3]

每个髁上都有一个海拔,即上髁。内侧上髁是一个大凸凸起,膝关节的胫骨副韧带附着在其上。在其上部是内收肌结节,在其后面是粗糙的印象,其产生腓肠肌的内侧头部。外侧上髁比内侧更小且不那么突出,使膝关节的腓侧副韧带附着。[3]

发展
主要文章:肢体发育
由于外胚层与下层中胚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股骨从肢芽发展,形成大致发生在发育的第四周左右。[8]

到发育的第六周,股骨的第一个透明软骨模型由软骨细胞形成。软骨内骨化开始于胚胎期结束,并且在发育的第12周,原发性骨化中心存在于肢体的所有长骨中,包括股骨。后肢发育滞后于前肢发育1-2天。

功能
由于股骨是大腿中唯一的骨骼,它可以作为所有肌肉的附着点,在髋关节和膝关节上施加力量。一些双关节肌肉 - 穿过两个关节,如腓肠肌和跖肌 - 也来自股骨。总之,23个单独的肌肉来源于或插入股骨。

在横截面中,大腿被分成三个独立的筋膜隔室,由筋膜分开,每个筋膜包含肌肉。这些隔室使用股骨作为轴,并由坚韧的结缔组织膜(或隔膜)隔开。这些隔室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血液和神经供应,并包含一组不同的肌肉。这些隔室被称为前,内侧和后筋膜隔室。

肌肉附着

(, 下载次数: 7)
肌肉附着
(从正面看)

(, 下载次数: 5)
肌肉附着
(从后面看)

临床意义
骨折
主要文章:髋部骨折和股骨骨折
涉及股骨头,股骨颈或股骨直接位于小转子下方的股骨骨折可归类为髋部骨折,尤其是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时。 股骨骨折可以在院前环境中使用牵引夹板进行管理。

其他动物

(, 下载次数: 5)
摩亚小鸡的股骨。
在原始四足动物中,沿着股骨的肌肉附着的主要点是内转子和第三转子,并且沿着股骨干的腹侧表面的脊被称为内收肌嵴。股骨的颈部通常是最小的或没有最原始的形式,反映了与髋臼的简单附着。大型转子存在于已灭绝的巨龙中,以及现代鸟类和哺乳动物中,伴随着原始蔓延步态的丧失。较小的转子是哺乳动物的独特发展,缺乏内部和第四转子。内收肌嵴通常也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或者沿着骨表面减少为一系列折痕。[10]

有些种类的鲸鱼,[11]蛇和其他非行走的脊椎动物都有退化的股骨。

已知最早的有股骨的脊椎动物之一是新翼鱼,一种来自晚泥盆世时期的史前叶鳍鱼。

类似于第三转子的结构存在于哺乳动物中,包括一些灵长类动物。[7]

无脊椎动物
主要文章:节肢动物腿
在无脊椎动物学中,股骨名称出现在节肢动物学中。用法与脊椎动物解剖学的用法不同;术语“股骨”简单地通过类比采用,并且在适用的情况下指的是节肢动物腿的两个最长节点(通常)的最近端(通常)。股骨前的两个基底节段是髋臼和转子。该惯例在癌症学中没有遵循,但它适用于动力学和昆虫学。在多足动物学另一部分,即前股节,连接转子和股骨。

其他图片

(, 下载次数: 9)
股骨的位置(以红色显示)。 骨盆和髌骨显示为半透明。

(, 下载次数: 4)
从后面查看。

(, 下载次数: 4)
从正面看。

(, 下载次数: 4)
3D图像

(, 下载次数: 5)
长骨(股骨)

(, 下载次数: 6)
大腿肌肉。 侧视图。

(, 下载次数: 10)
大腿肌肉。 横截面。

(, 下载次数: 8)
股骨的分布力量

参考:
"Femora".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Femora". Dictionary.com Unabridged. Random House.
Bojsen-Møller, Finn; Simonsen, Erik B.; Tranum-Jensen, Jørgen (2001). Bevægeapparatets anatomi [Anatomy of the Locomotive Apparatus] (in Danish) (12th ed.). pp. 239–241. ISBN 978-87-628-0307-7.
Feldesman, M.R., J.G. Kleckner, and J.K. Lundy. (November 1990). "The femur/stature ratio and estimates of stature in mid-and late-pleistocene fossil hominid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83 (3): 359–372. doi:10.1002/ajpa.1330830309. PMID 2252082.
Sunderland S (January 1938). "The Quadrate Tubercle of the Femur". J. Anat. 72 (Pt 2): 309–12. PMC 1252427. PMID 17104699.
Lozanoff, Scott; Sciulli, Paul W; Schneider, Kim N (December 1985). "Third trochanter incidence and metric trait covariation in the human femur". J Anat. 143: 149–159. PMC 1166433. PMID 3870721.
Bolanowski, Wojciech; Śmiszkiewicz-Skwarska, Alicja; Polguj, Michał; Jędrzejewski, Kazimierz S (2005). "The occurrence of the third trochanter and its correlation to certain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human femur" (PDF). Folia Morphol. 64 (3): 168–175.
Gilbert, Scott F. "Developmental Biology". 9th ed., 2010
Bojsen-Møller, Finn; Simonsen, Erik B.; Tranum-Jensen, Jørgen (2001). Bevægeapparatets anatomi [Anatomy of the Locomotive Apparatus] (in Danish) (12th ed.). pp. 364–367. ISBN 978-87-628-0307-7.
Romer, Alfred Sherwood; Parsons, Thomas S. (1977). The Vertebrate Body. Philadelphia, PA: Holt-Saunders International. pp. 204–205. ISBN 978-0-03-910284-5.
Struthers, John (January 1881). "The Bones, Articulations, and Muscles of the Rudimentary Hind-Limb of the Greenland Right-Whale (Balaena mysticetus)". Journal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15 (Pt 2): i1–176. PMC 1310010. PMID 17231384.




欢迎光临 珍屯医学 (https://www.zhent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