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屯医学
标题:
中医“人身阴阳”理论解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江
时间:
昨天 19:01
标题:
中医“人身阴阳”理论解析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中医学概念。简单来说,人身阴阳是中医用阴阳这一哲学观念,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归纳和说明的一种理论。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器官,而是贯穿于人体所有方面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属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阴阳在人体结构与部位上的划分
阳: 通常指向上的、向外的、亢进的、温煦的、功能的、无形的部分。
部位: 上部、体表、背部、四肢外侧属阳。
脏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因其功能以“传化物”为主,是动的、向外的,故属阳。
气血津液: “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阳。
阴: 通常指向下的、向内的、减退的、滋润的、物质的、有形的部分。
部位: 下部、体内、腹部、四肢内侧属阴。
脏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因其功能以“藏精气”为主,是静的、向内的,故属阴。
气血津液: “血”和“津液”是液态物质,具有滋润、濡养作用,故属阴。
一个形象的比喻:
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盏油灯。
灯油(阴): 是物质基础,是燃料。
火焰(阳): 是功能表现,是光和热。
没有灯油(阴),火焰(阳)就无法燃烧;没有火焰(阳),灯油(阴)就只是一滩液体,无法发挥照明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
二、 阴阳在生理功能上的关系(健康状态)
在健康的人体中,阴阳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具体表现为:
1. 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没有阴血津液等物质基础(阴),就无法产生和维持身体的机能活动(阳)。这叫“无阴则阳无以生”。
没有机能活动(阳),也无法化生新的营养物质(阴)。这叫“无阳则阴无以化”。
2. 阴阳消长: 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此消彼长。
白天活动时,阳气盛,阴气相对不足;夜晚休息时,阴气盛,阳气内敛。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波动。
3. 阴阳转化: 在特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吃进去的食物(属阴的物质),经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属阳的活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和气(属阳)。
三、 阴阳在病理变化上的表现(疾病状态)
当阴阳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时,人就会生病。主要有四种情况:
1. 阴阳偏胜(太过)
阳胜则热: 阳气过度亢盛,出现“实热证”,如高烧、面红、口渴、脉快。
阴胜则寒: 阴气过度亢盛,出现“实寒证”,如怕冷、四肢冰凉、腹痛、脉沉紧。
2. 阴阳偏衰(不足)
阳虚则寒: 阳气虚弱,温煦功能不足,出现“虚寒证”,如畏寒怕冷、手脚不温、精神不振、小便清长。
阴虚则热: 阴液亏少,滋润功能不足,出现“虚热证”,如低热、盗汗(夜间睡觉出汗)、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口发热)。
3. 阴阳互损
当阴阳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会累及另一方。比如,阳虚久了,无法化生阴液,会导致阴虚,这叫“阳损及阴”;反之,阴虚久了,无法滋养阳气,会导致阳虚,这叫“阴损及阳”。最终可能发展为“阴阳两虚”。
总结
人身阴阳是中医生理和病理学的总纲。它告诉我们:
健康 = 阴阳平衡
疾病 = 阴阳失调
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就是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 仔细诊察阴阳失衡的所在,然后通过中药、针灸、艾灸、饮食、情志等方法进行调整,使其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例如:
对于“阳虚则寒”,会用艾灸、温阳的药物(如附子、干姜)来“补阳”。
对于“阴虚则热”,会用滋阴的药物(如地黄、麦冬)来“滋阴”。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您理解这个中医概念。
欢迎光临 珍屯医学 (https://www.zhent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