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屯医学
标题:
等渗性缺水防治原则及补液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江
时间:
昨天 09:00
标题:
等渗性缺水防治原则及补液方法
这是一个关于“等渗性缺水”的详细解答,涵盖其防治原则、补液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述等渗性缺水的防治原则、补液方法及注意事项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外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缺水类型。其特点是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135-150 mmol/L),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保持正常。它主要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迅速减少。
一、防治原则
等渗性缺水的防治原则可以概括为“祛除病因,及时扩容,纠正失衡,防止转化”。
1. 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则。必须尽快控制导致体液丢失的根源,如:
有效止血:对于创伤或手术出血。
控制感染:对于腹膜炎、肠梗阻等。
解除梗阻:对于肠梗阻。
控制呕吐、腹泻:对于胃肠减压、肠瘘等。
2. 及时、快速地补充血容量
等渗性缺水直接导致细胞外液急剧减少,严重时可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补液的首要目标是迅速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
3. 纠正失衡,补充丢失的液体
不仅要补充已经丢失的液体量(既往丢失量),还要补充治疗过程中继续的丢失量(如胃肠减压、引流液、发热出汗等)和每日生理需要量。
4. 防止病情转化
等渗性缺水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向两种情况转化:
补水过多,补钠不足:可转为低渗性缺水。
治疗后,缺水基本纠正,但钾离子排出增多或摄入不足:可能发生低钾血症。
因此,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维持水、钠、钾、氯等电解质的平衡。
二、补液方法
补液治疗需遵循 “定量、定性、定时” 的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
1. 定量(计算补液总量)
补液总量由三部分组成:
生理需要量:成人每日约2000~2500 ml(包括5%葡萄糖溶液1500 ml,生理盐水500~1000 ml)。
已经丢失量(累积损失量):根据缺水的严重程度(轻、中、重)进行估算。
轻度缺水:患者有厌食、恶心、尿少等表现,缺水量约占体重的2%~4%。可按体重4%估算。
中度缺水:有脉搏细速、肢端湿冷、血压不稳定等组织灌注不足表现,缺水量约占体重的5%~6%。可按体重6%估算。
重度缺水:出现休克、昏迷等,缺水量约占体重的7%以上。
计算公式:已丢失量(L)= 体重(kg)× 缺水量占体重的百分比(%)
举例:一个60kg的男性,中度缺水,已丢失量 ≈ 60 × 6% = 3.6 L(即3600 ml)。
继续损失量:在治疗过程中,继续存在的体液丢失,如呕吐、腹泻、引流、发热出汗等。这部分应丢多少,补多少,通常每班(8小时)或每日统计一次。
总补液量 = 生理需要量 + 已经丢失量 + 继续损失量
注意: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中度以上缺水,第一天通常先补充已丢失量的1/2 ~ 2/3,剩余部分在第二天酌情补充,以避免短时间内补液过量引起心衰。
2. 定性(选择补液种类)
首选液体:平衡盐溶液,如乳酸钠林格液或复方氯化钠溶液。其成分、渗透压和pH值更接近血浆,能有效避免单纯使用生理盐水引起的高氯性酸中毒。
次选液体:生理盐水(0.9% NaCl) 和 5%葡萄糖溶液。
通常按 生理盐水:糖水 ≈ 2:1 或 1:1 的比例补充。
胶体液:当休克症状明显时,可在补充晶体液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血浆、人血白蛋白或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以更快地恢复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
补钾:必须在尿量 > 40 ml/h(或 > 500 ml/天)后,才能在液体中加入氯化钾,以纠正潜在的低钾血症。即“见尿补钾”。
3. 定时(安排补液顺序和速度)
先快后慢:对于中、重度缺水,开始时应快速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第一个小时可输入1000~1500 ml,最初8小时内补充总量的1/2,剩余1/2在后续16小时内均匀输入。
先盐后糖:优先补充平衡盐或生理盐水,以纠正细胞外液的缺失。在血容量基本恢复后,可补充葡萄糖溶液以提供水分和能量。
先晶后胶: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因其能迅速扩张细胞外液容量。必要时再输入胶体液。
及时纠酸:严重缺水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碳酸氢钠溶液。
三、注意事项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中心静脉压(CVP)等,是判断血容量是否补足、有无心衰风险的关键。
2. 准确记录出入量:严格记录24小时液体摄入量和所有输出量(尿量、引流量、呕吐物等),这是调整补液方案的重要依据。
3. 观察组织灌注指标:关注患者的神志、皮肤温度和颜色、颈静脉充盈度、尿量等。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全身组织灌注的敏感指标,应维持在30~50 ml/h以上。
4. 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动态监测血电解质(Na⁺, K⁺, Cl⁻)、血细胞比容(Hct)、血气分析等。
血细胞比容(Hct)的监测尤为重要:等渗性缺水时,Hct通常会升高(血液浓缩)。补液过程中,Hct的下降是血液被稀释、容量逐渐恢复的良好指标。
5. 警惕并发症:
水中毒:避免在短时间内输入过多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
心功能不全:对年老、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必要时监测CVP指导补液。
酸碱失衡和低钾血症:根据监测结果及时纠正。
6. 加强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以改善组织氧供。
总结:
等渗性缺水的处理是一个动态、综合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快速有效地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同时严密监测、防止并发症。治疗方案必须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因、严重程度、心肺功能和实时监测指标进行灵活调整。
欢迎光临 珍屯医学 (https://www.zhent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