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屯医学
标题:
两针法缝合后壁血管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江
时间:
前天 11:40
标题:
两针法缝合后壁血管
"两针法缝合后壁血管"指的是一种在血管吻合(尤其是端端吻合)中用于缝合血管后壁(远离术者一侧的管壁) 的特定技术,也称为两点固定法或双定点连续缝合。
[dplayer]https://xlm.net/qjxl/2025/基本训练:69.两针法缝合10mm内径血管后壁.mp4[/dplayer]
这种方法的核心目的是:
1. 精确对合:确保血管后壁两端的精确对位。
2. 防止扭曲:避免在缝合过程中血管发生旋转扭曲。
3. 提供张力支撑:为后续的连续缝合提供稳定的锚定点,防止“收口袋”效应导致管腔狭窄。
4. 方便显露:有助于更好地显露和缝合后壁。
操作步骤详解:
1. 准备血管断端:彻底清创、修剪外膜、肝素化冲洗管腔。
2. 放置第一针(关键针):
将血管两断端靠拢对齐。
在后壁正中央(180度位置) 由管腔内进针,穿出外膜(确保全层缝合)。
然后在对侧血管断端的对应位置(180度位置),由外膜进针,穿入管腔(同样是全层缝合)。
打结:在管腔外打结固定。这第一针极其重要,它精确地对合了后壁的中点。缝线留长备用(通常作为连续缝合的起点)。
3. 放置第二针(关键针):
将血管轻柔地旋转或利用牵引线,更好地显露后壁靠近术者一侧的边缘(即第一针两侧的区域)。
在第一针的两侧(通常大约在90度和270度的位置,具体角度取决于血管直径和术者习惯),各缝合一针。更常见的描述是:
在后壁上,距离第一针(中点)大约120度的位置(即第一针左侧60度左右的方向),由管腔内向管腔外进针。
在对侧血管断端对应的120度位置(即第一针右侧60度左右的方向),由管腔外向管腔内进针。
打结:在管腔外打结固定。同样,缝线留长备用(通常作为连续缝合的终点)。
核心要点:这第二针实际上是缝在血管的侧后壁上,它和第一针共同构成了后壁缝合的两个稳定锚定点,并且两点之间的连线大致代表了后壁需要连续缝合的路径。放置第二针后,后壁的两端(靠近侧壁的部分)也被固定住了。
4. 连续缝合后壁:
现在后壁的两端(由第二针固定)和中央(由第一针固定)都已稳定。
取第一针的长线头作为起点。
从管腔内开始,进行连续外翻缝合:从一侧血管的管腔内向管腔外出针,然后立即从对侧血管的管腔外向管腔进针,如此往复。
缝合路径:从第一针(中点)开始,沿着后壁,向第二针(侧后壁锚定点)的方向连续缝合。通常缝到第二针附近时,与第二针预留的长线头打结。
边距和针距:保持均匀的边距(通常0.5-1mm)和针距(通常0.5-1mm,动脉需更密),确保内膜外翻、对合良好。
张力控制:助手需轻柔提拉缝线,保持适当张力,既要使血管壁对合,又不能过紧导致狭窄。
5. 完成前壁缝合:
后壁连续缝合完成后(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针和第二针),血管的前壁(靠近术者一侧)就完全显露出来。
此时,可以再放置第三针(通常在前壁中点,0度位置)作为前壁连续缝合的起始锚定点。
然后分别向两侧连续缝合前壁,直至与后壁缝合的起点(第一针)和终点(第二针)汇合打结。
或者,直接从第二针(侧后壁锚定点)开始,沿着前壁连续缝合至第一针(中点),再缝合另一侧前壁至另一侧后壁锚定点(如果第二针是单点,则需另一针固定)。
优点:
对合精确:两点固定最大程度保证了对位准确,防止扭曲。
显露良好:固定两点后,后壁张力适中,易于缝合操作。
防止狭窄:两点提供稳定支撑,有效避免连续缝合拉紧时后壁中央向管腔内突出形成荷包口样狭窄。
操作可控:尤其适用于位置较深、显露困难的血管后壁缝合。
关键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一针位置必须精准:它是整个吻合的基准点。
进针方向:后壁缝合的关键针(第一针)务必保证是由内向外缝,这样才能把后壁“拉”出来对合。
外翻:确保每针都是全层、外翻缝合,内膜对内膜。
针距边距均匀:这对防止漏血和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张力适中:助手提拉连续缝线的力度要恰到好处。
避免损伤:小心操作,避免针尖损伤对侧血管壁。
冲洗:缝合过程中和完成后,用肝素盐水充分冲洗管腔,排出气泡和碎屑。
总结:
“两针法缝合后壁血管”是通过在血管后壁的关键位置(中点和侧后壁)精确放置两针并打结固定,为后壁的连续缝合提供稳定锚定和良好显露的技术。它是血管端端吻合中处理后壁的标准、可靠方法,能有效保证吻合口的通畅性和长期效果。掌握这一技术是血管外科和显微外科医生的基本功。
欢迎光临 珍屯医学 (https://www.zhent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