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筋膜及其间隙解剖详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HyoB6EPz/这是一个关于“颈筋膜及其间隙局部解剖”的详细、系统且侧重于临床应用的讲解。这部分内容是头颈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的基础,对于理解感染扩散、肿瘤浸润和手术分离平面至关重要。
概述
颈筋膜是位于颈部分隔和包裹肌肉、神经、血管及脏器的致密结缔组织层。它们形成的潜在间隙 是理解颈部病理过程(如感染、积液扩散)的关键。
一、 颈筋膜的层次
传统上,颈筋膜分为三层:浅层、内脏层和椎前层。但更现代和详细的分法如下:
1. 浅筋膜
位置:位于皮下,包裹整个颈部。
内容:包含脂肪、颈阔肌、浅层血管(如颈前静脉)和皮神经。
特点: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浅筋膜相延续,不属于深筋膜的范畴,但在临床中同样重要。
2. 深筋膜
深筋膜是核心,分为多层:
A. 封套筋膜
位置:最表浅的深筋膜层,像一个筒状套子包裹整个颈部。
附着点:上附着于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下附着于肩峰、锁骨和胸骨。
形成结构:
胸锁乳突肌鞘:包裹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鞘:包裹斜方肌。
腮腺咬肌筋膜:包裹腮腺和咬肌。
颌下腺鞘:包裹下颌下腺。
B. 气管前筋膜
位置:位于封套筋膜深面,颈正中线的舌骨下区。
覆盖结构:
覆盖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等)的浅面。
向深面延伸,包裹甲状腺,形成甲状腺假被囊。
向下延伸至胸腔,与心包相连。
C. 颈动脉鞘
位置:一个纵向的、致密的筋膜鞘,从颅底一直延伸到颈根部,与纵隔相通。
内容:这是一个“交通要道”,包含: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迷走神经
构成:由封套筋膜、椎前筋膜和气管前筋膜共同构成。
D. 椎前筋膜
位置:最深的一层,覆盖在椎前肌(如颈长肌、头长肌)和斜角肌的前面。
覆盖范围: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与胸椎前的筋膜相延续。
重要关系:膈神经和臂丛神经从其深面发出,并穿此筋膜进入腋窝。因此,椎前筋膜间隙可通向后纵隔和腋窝。
二、 颈筋膜间隙
这些筋膜层之间的潜在空隙就是筋膜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使得感染和积液易于在其中扩散。
1. 下颌下间隙
位置:下颌下腺所在的区域。
边界:主要由封套筋膜形成的下颌下腺鞘界定。
临床意义:下颌下腺炎或下颌磨牙的牙源性感染可导致此间隙感染(路德维希咽峡炎常累及此间隙及舌下间隙)。
2. 内脏间隙 / 气管前间隙
位置:位于气管前筋膜内,包裹着喉、气管、食管、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临床意义:
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癌常局限于此间隙内。
气管切开术在此间隙进行。
此间隙向下通向后上纵隔,因此颈部感染可由此蔓延至纵隔,导致致命的纵隔炎。
3. 咽后间隙
位置:位于咽和食管的后方,椎前筋膜的前方。
临床意义:
是颈部最危险的间隙之一。
咽部、鼻窦或中耳的感染可导致咽后脓肿,常见于儿童。
此间隙向下通向后纵隔,感染可由此蔓延。
4. “危险间隙”
位置:是咽后间隙向下的直接延续,位于椎前筋膜的中层和深层之间(阿洛基筋膜)。
临床意义:因其直接连通咽后间隙和后纵隔,且内部结构疏松,感染极易扩散,故得名“危险间隙”。
5. 椎前间隙
位置:位于椎前筋膜与颈椎椎体之间。
临床意义:
颈椎结核导致的寒性脓肿常积聚于此。
脓肿可沿筋膜向下蔓延至后纵隔,或向侧方突破椎前筋膜,进入颈后三角,形成无痛性肿块。
三、 临床联系总结
1.感染扩散途径:
牙源性感染 → 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 → 可能扩散至咽旁间隙、咽后间隙。
咽部感染 → 咽后间隙 → 危险间隙 → 后纵隔。
颈部脏器感染(如食管穿孔)→ 内脏间隙 → 前上纵隔。
2.手术解剖平面:
甲状腺手术在气管前筋膜(甲状腺假被囊) 与甲状腺真被囊之间进行,以减少出血和保护甲状旁腺。
颈淋巴清扫术需沿颈动脉鞘等重要结构进行分离。
3.麻醉应用: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时,药物需注射在椎前筋膜深面,以麻醉从颈椎旁穿出的脊神经。
图表总结(便于理解)
筋膜间隙 前界/浅界 后界/深界 内容物 临床意义
下颌下间隙 封套筋膜 下颌骨、口底肌肉 下颌下腺、淋巴结 牙源性感染、路德维希咽峡炎
内脏间隙 气管前筋膜 椎前筋膜 喉、气管、食管、甲状腺 甲状腺疾病、气管切开、感染至前纵隔
咽后间隙 咽部筋膜 椎前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结 咽后脓肿(儿童)、感染至后纵隔
危险间隙 椎前筋膜(浅层) 椎前筋膜(深层) 疏松结缔组织 连接咽后间隙与后纵隔的“高速公路”
椎前间隙 椎前筋膜 脊柱 椎前肌、颈长肌 颈椎结核寒性脓肿
理解颈筋膜及其间隙的“三维立体”结构,是掌握颈部外科解剖和病理生理学的基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