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活动理论

作者:大江 | 时间:2019-6-24 00:02:00 | 阅读:241| 显示全部楼层
活动理论(AT;俄语:Теориядеятельности)[1]是一系列不拘一格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的总称,其根源在于Lev Vygotsky [2],Alexei Leont'ev和Sergei开创的苏联心理活动理论。鲁宾斯坦。这些学者试图将人类活动理解为系统性和社会地位的现象,并超越反射学范式(弗拉基米尔·贝克特列夫及其追随者的教学)和经典条件反射(伊万·巴甫洛夫及其学校的教学),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它成为前苏联的主要心理学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理论和应用心理学,以及教育,专业培训,人体工程学,社会心理学和工作心理学。[3]

活动理论更像是一种描述性的元理论或框架,而不是一种预测理论。它只考虑一个演员或用户,而不是整个工作/活动系统(包括团队,组织等)。它考虑了环境,人的历史,文化,工件的作用,动机和现实生活活动的复杂性。 AT的优势之一是它弥合了个体主体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 - 它通过中介活动进行研究。 AT中的分析单元是面向对象,集体和文化介导的人类活动或活动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对象(或目标),主题,调解工件(标志和工具),规则,社区和分工。 AT活动的动机是通过系统内部的紧张和矛盾产生的。[4]根据人种学家Bonnie Nardi(AT的主要理论家)的观点,活动理论“专注于实践,它不需要区分'应用'和'纯'科学 - 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日常实践,这是科学实践的目标。活动理论的目的是理解意识和活动的统一。“[5]有时被称为”文化 - 历史活动理论“,这种方法对于研究”主要以虚拟形式存在的群体,其通信“特别有用。主要通过电子和印刷文本进行调解。“[6]

AT在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民族志,案例研究)中作为镜头特别有用。 AT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分析现象,发现模式并在交互中进行推理,通过内置语言和修辞来描述现象和呈现现象的方法。特定活动是通过使用工具将主体与对象进行目标导向或有目的的交互。这些工具是体现在构造中的心理过程的外化形式,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 AT认识到工具使用中涉及的认知过程的内化和外化,以及交互产生的转化或发展。[7]

目录
1 历史
1.1 俄罗斯
1.2 斯堪的纳维亚
2 理论
3 信息系统
4 人机交互
4.1 系统结构活动理论(SSAT)
5 解释
5.1 活动
5.2 水平
5.3 内部行动平面
5.4 人类的创造力
5.5 学习和隐性知识
6 参考

历史
活动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个来源,这些来源随后产生了各种互补和相互交织的发展趋势。该帐户将重点关注这些股中最重要的三个股票。第一个与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有关,特别是俄罗斯年轻研究人员维果茨基,列昂耶夫和卢里亚的“三驾马车”。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心理学,这个领域成为现代AT的基础; Leont'ev是活动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们都对Vygotsky的工作做出了反应。 Leont'ev的一般活动理论的制定目前是AT后苏联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其主要是社会科学,组织和写作研究,而非心理学研究。

活动理论中的第二个主要发展线路涉及俄罗斯科学家,如P. K. Anokhin和Nikolai Bernstein,他们更直接地关注活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它的基础与苏联心理学哲学家谢尔盖鲁宾斯坦有关。这项工作后来由普希金,Zinchenko和Gordeeva,Ponomarenko,Zarakovsky等研究人员开发,目前通过GZ Bedny及其同事开展的系统结构活动理论研究最为著名。

最后,在西方世界,AT的讨论和使用主要是由YrjöEngeström开发的斯堪的纳维亚活动理论链中的框架。

俄语
在维果茨基早逝之后,Leont'ev成为了现在被称为哈尔科夫心理学院的研究小组的领导者,并以新的方式扩展了维果茨基的研究框架。 Leont'ev首先检查了动物的心理,研究了动物可以说具有不同程度的动物心理过程。他得出的结论是,巴甫洛夫的反思主义并不足以解释动物的行为,动物与现实有着积极的关系,他称之为“活动”。特别是,高等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的行为只能通过猿使用工具形成多阶段计划来解释。

Leont'ev然后进步到人类并且指出人们参与“行动”,这些行动本身并不满足需求,但有助于最终满足需求。通常,这些行为仅在共享工作活动的社会背景下才有意义。这使他区分了满足需求的“活动”和构成活动的“行动”。 Leont'ev还认为,一个人参与的活动反映在他们的心理活动中,即(正如他所说)物质现实被“呈现”给意识,但仅限于其重要意义或重要性。

活动理论也影响了Georgy Shchedrovitsky开发的组织活动游戏的发展。[8]

斯堪的纳维亚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堪的纳维亚研究人员才开始接触苏联以外的苏联。第一届国际活动理论会议直到1986年才举行.Nardi引用的最早的非苏联论文是YrjöEngeström在198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通过扩展学习”。这导致了AT的重新制定。 Kuutti指出,“活动理论”这个术语“可以用于两种意义:指苏联的原始传统,或者指的是应用原始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它们的国际多语言社区。”[4]

斯堪的纳维亚AT思想学派旨在整合和发展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和Leont'ev活动理论中的概念与西方知识发展,如认知科学,美国实用主义,建构主义和演员网络理论。它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活动理论。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也在开展系统结构活动理论研究。

一些变化是Leont'ev工作的系统化。尽管Leont'ev的博览会清晰且结构合理,但它的结构不如YrjöEngeström的表述。 Kaptelinin评论说Engeström“提出了一个与Leont'ev不同的活动方案;它包含三个相互作用的实体 - 个体,物体和社区 - 而不是两个组成部分 - 个体和物体 -  Leont'ev的原始方案“。[9]

引入了一些变化,显然是通过引入人机交互理论的概念。例如,引入了Leont'ev中没有的规则概念。此外,集体主体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引入的(Leont'ev指的是“联合劳动活动”,但只有个体,而不是群体,作为活动主体)。

理论

Activity system diagram.png
活动系统图
活动理论的目标是理解单个人的心理能力。然而,它拒绝孤立的个体作为不充分的分析单位,分析人类行为的文化和技术方面。[10]

活动理论最常用于描述社会技术系统中的行为,通过六个相关元素(Bryant等人,Leonti'ev 1981定义,并在Engeström1987中重新定义)概念系统扩展了更多细微差别的理论:

面向对象 - 活动系统的目标。对象是指现实的客观性;根据自然科学,物品被认为是客观的,但也具有社会和文化属性。
主体或内化 - 从事这些活动的行动者;传统的心理过程概念
社区或外部化 - 社会背景;参与活动系统的所有参与者
工具或工具中介 - 系统中的参与者使用的工件(或概念)。工具影响角色 - 结构的相互作用,它们随着积累的经验而变化。除了物理形状外,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工具受到文化的影响,它们的使用是社会知识积累和传播的一种方式。工具影响代理和结构。
分工 - 社会阶层,活动的等级结构,系统中行为者之间的活动分工
规则 - 规范系统活动的惯例,指南和规则
活动理论有助于解释社会文物和社会组织如何调解社会行为(Bryant等人)。

信息系统
活动理论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源于Bonnie Nardi和Kari Kuutti的工作。 Kuutti的工作如下。 Nardi的方法简述如下:Nardi(第6页)将活动理论描述为“......一种强有力的澄清描述工具而不是强预测理论。活动理论的目的是理解意识和活动的统一性......活动理论家认为,意识不是一组离散的无实体认知行为(决策,分类,记忆),当然它不是大脑;相反,意识位于日常实践中:你就是你所做的。 [11] Nardi(第5页)也认为“活动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调解概念 - 所有人类经验都是由我们使用的工具和标志系统塑造的。” [11] Nardi(第6页)解释说“活动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意识概念是对活动描述的核心。维果茨基将意识描述为一种统一注意力,意图,记忆,推理和言语的现象。 ......“[11]和(第7页)”活动理论强调动机和意识的重要性 - 它只属于人类 - 将人与事视为根本不同。人们不会被沦为'节点'或系统中的“代理人”;“信息处理”不被视为以人和机器的相同方式建模的东西。“[11]

在后来的工作中,Nardi等人。在比较活动理论和认知科学时,认为“活动理论首先是一种社会意识理论”,因此“......活动理论想要定义意识,即所有的心理功能,包括记忆,决定,分类,概括,抽象等等,作为我们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我们使用工具的产物。“[引证需要]对于活动理论家来说,”意识“似乎指的是任何心理功能,而大多数其他心理学方法区分意识来自无意识的功能。

在过去的15年中,信息系统中活动理论的使用和探索不断增长。[12] [13]一系列研究重点关注技术媒介的变革和技术的实施,以及它们如何破坏,改变和改善组织工作活动。在这些研究中,活动系统用于理解工作活动中的紧急矛盾,这些矛盾是使用信息系统(工具)和/或引入信息系统而暂时解决的。[14]信息科学研究使用类似于活动理论的方法来理解“在语境中”的信息行为。[15] [16]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发展领域(信息系统内的一个研究领域),活动理论的使用也被用于为信息技术系统的发展[17]提供信息,并在发展环境中构建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框架。[18]

此外,Etengoff和Daiute最近开展了一项工作,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交媒体界面来调解冲突。他们的工作通过分析同性恋者和他们的宗教家庭成员之间的在线互动[19]以及逊尼派 - 穆斯林新兴成年人在9/11后的背景下通过在线宗教论坛保持积极的民族认同的努力来说明这一观点。[20]

人机交互
个人计算机的兴起挑战了大型机系统上传统系统开发的重点,以实现现有工作程序的自动化。它还需要关注如何通过计算机处理材料和物体。在寻找适合于通过界面处理人类,物质和结果之间的灵活性和更先进的调解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观点时,似乎有希望转向主要出现在主要出现的仍然相当年轻的HCI研究传统。美国(进一步讨论见Bannon&Bødker,1991)。

具体而言,基于认知科学的理论缺乏解决实证项目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方法(参见Bannon&Bødker,1991):1.许多早期的高级用户界面假设用户本身就是设计者,因此建立在一般用户的假设之上,而不关心资格,工作环境,工作分工等. 2.特别是工件在用户和她的材料,对象和结果之间的作用是不明白的。 3.在验证调查结果和设计时,重点关注新手用户,而有经验的用户日常使用以及对专业知识开发的关注几乎没有得到解决。 4.详细的任务分析和通过任务分析创建的理想化模型未能捕捉到现实行动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5.从复杂工作环境的角度来看,大多数HCI关注一个用户 - 一台计算机与实际工作情况的持续合作和协调形成鲜明对比(这个问题后来导致CSCW的发展)是令人震惊的。  6.用户主要被视为研究对象。

由于这些缺点,有必要转移到基于认知科学的人机交互之外,以寻找或发展必要的理论平台。欧洲心理学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道路,其中有很多来自辩证唯物主义的启示(Hydén1981,Engeström,1987)。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讨论人工智能的局限性(Winograd&Flores 1986,Dreyfus&Dreyfus 1986)。具有相似焦点的Suchman(1987)将民族方法论引入讨论,Ehn(1988)以马克思,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计算机文物设计为基础。活动理论角度的发展主要由Bødker(1991,1996)和Kuutti(Bannon&Kuutti,1993,Kuutti,1991,1996)进行,两者都得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心理学活动理论小组的强烈启发。 Bannon(1990,1991)和Grudin(1990a和b)通过向HCI受众提供该方法,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Kaptelinin(1996)的工作对于连接俄罗斯早期的活动理论发展非常重要。 Nardi制作了迄今为止最适用的活动理论HCI文献集(Nardi,1996)。

系统结构活动理论(SSAT)
20世纪90年代末,一群俄罗斯和美国活动理论家在Bernshtein和Anokhin的系统控制论传统中工作,开始发表关于人为因素和人体工程学主题的英文文章和书籍[21],后来,人机交互。[22]在系统结构活动理论(SSAT)的标题下,这项工作代表了活动理论中的现代综合,它汇集了传统的文化 - 历史和系统 - 结构的束缚(以及苏联心理学中的其他工作,如心理学) Set)与西方人类因素/人体工程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方法。

SSAT的发展专门用于分析和设计人类工作活动的基本要素:任务,工具,方法,对象和结果,以及相关科目的技能,经验和能力。 SSAT开发了工作活动的定性和定量描述技术。[23]其面向设计的分析特别关注工作活动的结构和自我调节与其材料成分的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解释
本节简要介绍了活动理论,并简要评述了活动理论中的人类创造力以及活动理论对隐性知识和学习的影响。

活动
活动理论始于活动的概念。活动被视为人类“做”的系统,其中主体在对象上工作以获得期望的结果。为了做到这一点,受试者使用工具,其可以是外部的(例如,斧头,计算机)或内部的(例如计划)。举例来说,活动可能是自动呼叫中心的操作。正如我们稍后将看到的,许多受试者可能参与活动,每个受试者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动机(例如改善供应管理,职业发展或获得对重要组织能源的控制)。呼叫中心内的活动的简单示例可以是正在修改客户的计费记录(对象)的电话运营商(主体),使得计费数据使用图形前端到数据库(工具)是正确的(结果)。 [引证需要]

Kuutti根据活动的结构制定活动理论。 “活动是指向一个对象的一种形式,活动根据它们的对象彼此区分。将对象转换为一个结果会激活一个活动的存在。一个对象可以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但它也可以不那么有形。“[4]

Kuutti然后添加了第三个术语,即工具,它在活动和对象之间“中介”。 “该工具同时具有启用和限制功能:它使转换过程中的主体能够将历史收集的经验和技能”结晶“给它,但它也限制了交互从特定工具的角度或仪器;物体的其他潜在特征对于主体是不可见的......“。[4]

正如Verenikina所言,工具是“具有某些操作模式的社会对象,在劳动过程中是社会发展的,只有在实际行动的目标下才有可能。”[24]

水平
活动被建模为三级层次结构。[25] Kuutti将活动理论中的过程描述为三级系统。

Verenikina将Leont'ev解释为“行动与行动的不一致......出现在有工具的行动中,即物质对象是结晶化的行动,而不是行动或目标。如果一个人面临特定的目标例如,拆除机器,然后他们必须利用各种操作;如果学习单个操作的方式没有区别,因为操作的制定与启动行动的目标的制定方式不同。“

活动水平的特点还在于它们的目的:“活动是以动机为导向的,即自我推动的对象。每个动机都是物体,物质或理想,满足需要。行动是功能上从属的过程活动;它们针对特定的有意识目标......行动是通过由实际活动条件决定的行动来实现的。“

Engeström开发了一个活动的扩展模型,它增加了另一个组件,社区(“共享相同对象的人”),然后添加规则来调解主体和社区之间,以及分工以在对象和社区之间进行调解。

Kuutti声称“应该广泛理解这三个类别。工具可以是转换过程中使用的任何工具,包括思考的物质工具和工具。规则涵盖社区内的明确和隐含的规范,惯例和社会关系。劳动是指社区的显性和隐性组织与对象转化为结果的过程有关。“

因此,活动理论包括一种活动在社会环境中或特别是在社区中进行的概念。因此,活动适合上下文的方式由两个结果概念建立:

规则:这些都是明确的和隐含的,并定义了主体必须如何融入社区;
分工:这描述了活动的对象如何与社区相关。
内部的行动平面
活动理论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概念,可用于解决大多数流程建模框架未充分体现的“软”因素的表达缺失。一个这样的概念是内部行动平面。活动理论认识到每个活动都发生在两个平面上:外部平面和内部平面。外部平面表示动作的目标成分,而内部平面表示动作的主观成分。 Kaptelinin将行动的内部平面定义为“在活动理论中发展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在开始使用这些物体实际行动之前用外部物体的内部表征进行操纵的能力。”[26]

上面讨论的动机,目标和条件的概念也有助于软因子的建模。活动理论的一个原则是许多活动具有多种动机(“多种化”)。例如,编写程序的程序员可以解决与多种动机相关的目标,例如增加他或她的年度奖金,获得相关的职业经历并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

活动理论进一步认为,主体被分为社区,规则在主体和社区之间进行调解,在对象和社区之间进行调解。一个主题可能是几个社区的一部分,一个社区本身也可能是其他社区的一部分。

人的创造力
人类的创造力在活动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创造性,不可预测的性格”中的“人类......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存在”。 Tikhomirov还分析了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性,将其与日常活动进行了对比,并注意到计算机化在创造性活动平衡中带来的重要转变。

社会学理论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认为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人类创造了生存所需的一切。马克思认为,这被描述为物种存在。马克思认为我们在个人劳动中产生了真实的身份。[27]

学习和默会知识
活动理论对于学习困难问题,特别是隐性知识,有一种有趣的方法。学习一直是管理理论家最喜欢的主题,但它经常以抽象的方式呈现,与学习应适用的工作流程分开。活动理论提供了对这种趋势的潜在纠正。例如,Engeström对Nonaka的知识创造工作的回顾表明基于活动理论的增强,特别是表明组织学习过程包括Nonaka中没有的目标和问题形成的初步阶段。 Lompscher不是将学习视为传播,而是看到学习目标的形成以及学生对他们需要获得哪些东西的理解,这是学习活动形成的关键。

对组织学习的研究特别重要的是隐性知识的问题,根据野中的说法,“高度个人化,难以形式化,难以与他人沟通或与他人分享。”[28] Leont' ev的操作概念提供了对这个问题的重要见解。此外,内部化的关键思想最初由维果茨基引入为“外部操作的内部重建”。[29]内化随后成为隐性知识理论的关键术语,并被定义为“体现过程的过程”。对于隐性知识的明确知识。“[引证需要]Engeström将内化描述为维果茨基发现的”关键心理机制“,并由Verenikina进一步讨论。

另见
Active learning
Activity-centered design
Anna Stetsenko
Critical psychology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CHAT)
Distributed cognition
Distributed leadershi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nactivism
Interaction design
Leading activity
Organization Workshop
Situated cognition
Social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参考
aka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Yasnitsky, A. (2018). Vygotsky: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OOK PREVIEW
Bedney & Meister 1997 Bedny, Gregory; Meister, David (1997). The Russian Theory of Activity: Current Applications To Design and Learning. Series in Applied Psychology. Psychology Press. ISBN 978-0-8058-1771-3.
Engeström, Yrjö; Miettinen, Reijo; Punamäki, Raija-Leena (1999).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43730-1.
Nardi, Bonnie (1995).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MIT Press. ISBN 978-0-262-14058-4.
Foot, K. (2001).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as Practical Theory: Illum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flict Monitoring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11(1), 56–83. doi:10.1111/j.1468-2885.2001.tb00233.x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 ... .tb00233.x/abstract
Fjeld, M., Lauche, K., Bichsel, M., Voorhorst, F., Krueger, H., Rauterberg, M. (2002): Physical and Virtual Tools: Activity Theory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Groupware. In B. A. Nardi & D. F. Redmiles (eds.) A Special Issue of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 Activity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Design, Volume 11 (1–2), pp. 153–180.
Kerr, Stephen. "Why Vygotsk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Retrieved 5 November 2013.
Kaptelinin 1996, p. 57
Bertelsen, Olav W.; Bødker, Susanne (2003). "Chapter 11: Activity Theory" (PDF). In Carroll, J.M. (ed.). HCI Models, Theories, and Framewors: To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Nardi, B. A. (1996).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In B. A. Nardi (Ed.),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p. 1–8).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Ditsa, G. (2003). Activity theory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p. 192–231): IGI Publishing.
Chen, R., Sharman, R., Rao, H. R., & Upadhyaya, S. J. (2013). Data Model Development for Fire Related Extreme Events: An Activity Theory Approach. MIS Quarterly, in press.
Allen, David K.; Brown, Andrew; Karanasios, Stan; Norman, Alistair (2013). "How should technology-mediat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be explained? A comparison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critical realism and activity theory". MIS Quarterly. 37 (3): 835–854. doi:10.25300/MISQ/2013/37.3.08.
Allen, D., Karanasios, S., & Slavova, M. (2011). Working with activity theory: Context,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2(4), 776–788. doi:10.1002/asi.2144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si.21441/abstract
Wilson, T. D. (2008). Activity theory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2, 119–16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 ... 1440420111/abstract
Korpela, M., Mursu, A., & Soriyan, H. A. (2002).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s an Activity.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11, 111–128.
Karanasios, S., & Allen, D. K. (2013). IC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 Closure.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3(2). doi:10.1111/isj.1201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isj.12011/abstract
Etengoff, C. & Daiute, C. (2015). Online Coming Ou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Gay Men and their Religious Family Allies: A Family of Choice and Origi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LBT Family Studies. doi:10.1080/1550428X.2014.964442
Etengoff, C. & Daiute, C., (2013). Sunni-Muslim American Religious Development during Emerging Adulthood,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28(6), 690–714. doi:10.1177/0743558413477197
Bedny, G. Z. & Meister, D. (1997). The Russian Theory of Activity: Current Applications to Design and Learn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edny, G. Z. & Karwowski, W. (2003b). A Systemic-Structural Activity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as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6, pp. 235–260.
Bedny, G. Z. & Karwowski, W. (2006) A Systemic-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vity: Applications to Human Performance and Work Design. Boca Raton, CRC Press/Taylor & Francis.
Verenikina, Irina M (2010). "Vygotsky in twenty-first-century research". p. 16.
Engeström, Yrjö (1987).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 Orienta-Konsultit Oy. ISBN 9789519593326.
Kaptelinin 1996, p. 51
Allan, Kenneth (21 May 2013). The social lens :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Third ed.). Thousand Oaks, CA. ISBN 9781412992787. OCLC 829099056.
Nonaka, Ikujiro; Takeuchi, Hirotaka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09269-1.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56. ISBN 978-0-674-57628-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4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