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作者:大江 | 时间:2019-6-13 00:00:49 | 阅读:265| 显示全部楼层
16人格因素问卷(16PF)是Raymond B. Cattell,Maurice Tatsuoka和Herbert Eber在几十年的实证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报告人格测试。 16PF提供正常人格的测量,也可以被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用作帮助诊断精神疾病的临床工具,以及帮助预后和治疗计划。 16PF仪器为临床医生提供焦虑,调整,情绪稳定性和行为问题的正常范围测量。[1]它也可以用于心理学的其他领域,例如职业和职业选择。[2]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Cattell使用了几种技术,包括应用于英语特质词典的新因子分析统计技术,以阐明正常人格领域内的主要潜在维度。该方法以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矩阵为出发点,试图揭示人类个性的潜在来源特征。[3]卡特尔发现人格结构是等级的,具有主要和次要的阶层水平特征。[4]在小学阶段,16PF测量16个主要特征构造,其中一个版本是中学五大二级特征。[5] [6] [7]这些更高层次的因素来自因子分析十六个主要因子本身的16×16互相关矩阵。 16PF在主要和二阶“全局”特征上产生得分,从而允许对每个人的独特个性概况进行多层次描述。可以在下面找到这些特征维度及其描述的列表。卡特尔还发现了第三层人格组织,它只包含两个首要因素。[8] [9]

正常人格特质结构的测量是卡特尔关于人际心理变量综合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涵盖了认知能力,正常人格特质,异常(精神病理学)人格特质,动态动机特征,情绪状态和暂时情绪状态的个体差异[10]这些都在他的行为规范/预测方程中被考虑在内。[11] 16PF还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和方言,并在国际上广泛使用。[12] [13]

Cattell及其同事还构建了16PF的向下延伸 - 平行人格问卷,旨在衡量年轻范围内相应的特质构建,例如高中人格问卷(HSPQ) - 现在是12岁的青少年人格问卷(APQ)至18年,[14]儿童人格问卷(CPQ),[15]早期学校人格问卷(ESPQ),[16]以及学前人格问卷(PSPQ)。[17]

Cattell还构建了认知能力的(T-数据)测试,例如综合能力电池(CAB) -  20种主要认知能力的多维测量,[18]以及非语言视觉 - 空间能力的测量,例如文化公平智力测验(CFIT)的三个尺度,[19]此外,卡特尔和他的同事构建了动态激励特征的客观(T-数据)测量,包括动机分析测试(MAT),[20]学校动机分析测试(SMAT),[21]以及儿童动机分析测试(CMAT)。[22] [23]至于情绪状态领域,Cattell和他的同事们构建了八州调查问卷(8SQ),这是一种自我报告(Q-数据)测量八种临床重要的情绪/情绪状态,标记为焦虑,压力,抑郁,消退,疲劳,内疚,外向和唤醒。[24]

目录
1 概要
1.1 项目格式
1.2 管理
1.3 评分
1.4 解读
2 Raymond Cattell的16个人格因素
3 与五因素模型的关系
4 因子分析策略
5 16PF全球和主要因素
6 历史与发展
6.1 卡特尔物理科学背景
6.2 词汇假设(1936)
6.3 确定的人格因素(1946年)
6.4 分析研究和修订因素(1949-2011)
7 原来的五大特质
8 如何使用
9 主要功能
10 参考资料

大纲
1993年发布的最新版16人格因素问卷(16PF)是原始文书的第五版(16PF5e)。[25] [26]自我报告文书于1949年首次出版;第二版和第三版分别于1956年和1962年出版;第四版的五种替代形式于1967年至1969年间发布。[27]

1993年第五版修订的目标是

更新,改进和简化测试项目中使用的语言;
简化答案格式;
制定新的有效性量表;
改善测试的心理测量属性,包括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数据;和
开发一个新的标准化样本(10,000人),以反映当前的美国人口普查人口。
16PF第五版包含185个多项选择项目,这些项目是在五年级阅读水平上写成的。在这些项目中,76%来自之前的四个16PF版本,尽管其中许多版本是为了简化或更新语言而重写的。项目内容通常听起来没有威胁,并询问有关日常行为,兴趣和意见的简单问题。

项目格式
16PF项目的一个特点是,而不是要求受访者像某些工具那样自我评估他们的个性(例如,“我是一个热情友好的人;我不是一个担心者;我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他们倾向于询问每日具体情况,例如:

当我发现自己陷入无聊的境地时,我通常会“调出”并对其他事情做白日梦。真假。
如果需要一点机智和说服力来让人们感动,我通常就是这样做的人。真假。
卡特尔认为,自我评价与自我形象有关,并且受到自我意识和对一个人实际特征的防御的影响。 16PF提供了16个主要人格量表和5个全球人格量表的分数,所有这些都是双极的(每个量表的两端都有明确的,有意义的定义)。该文书还包括三个有效性量表:

双极印象管理(IM)量表,
默认(ACQ)量表,和
一个频率(INF)量表。
推理能力(因子B)项目出现在测试小册子的末尾,并附有单独的说明,因为它们是唯一具有正确和错误答案的项目

管理
对于纸笔版本,测试的管理需要大约35-50分钟,并且通过计算机大约需要30分钟。测试说明简单明了,测试不及时;因此,该测试通常是可自我管理的,并且可以在个人或团体环境中使用。 16PF测试是为至少16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设计的,但也有各种年龄范围的并行测试(例如,16PF青少年人格问卷[14])。

16PF调查问卷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和方言。[13]因此,测试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管理,根据当地,国家或国际标准样本进行评分,并以大约23种不同语言提供计算机化的解释报告。该测试通常在这些国家进行了文化适应(而不仅仅是翻译),本地标准化样本加上本地收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信息,并在个别手册中提供。

评分
可以使用一组评分键对测试进行手工评分,或者通过邮寄或传真到答录单中对发布者IPAT进行计算机评分。还有一个软件系统可用于直接在专业办公室管理,评分和提供测试结果报告;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系统,它还可以提供各种语言的管理,评分和报告。

解释
大约有十几个计算机生成的解释报告可用于帮助解释不同目的的测试,例如:

职业发展报告
卡森临床报告
卡特尔全面的人格解读
团队发展报告,
管理潜力报告,
安全选择报告
领导教练报告
例如,还有许多有助于测试解释的书籍,

16PF临床实践解释(Karson,Karson,&O'Dell,1997),[28]
16PF:深度人格(Cattell,H.B.,1989),[29]和
16PF的要点(Cattell,H.E。&Schuerger,J.M,2003)[30]
16PF特征也包括在心理评估问卷(PEQ)中,该问卷将正常和异常人格特征的测量结合到一个测试中(Cattell,Cattell,Cattell,Russell,&Bedwell,2003)[31]

雷蒙德卡特尔的16个人格因素

与五因素模型的关系
在16PF的第四版和第五版中,有五个全球因素似乎与“五大人格特质”非常接近。[32]开放性的五大(BF)特征似乎与16PF的开放性/强硬性,16PF自我控制的责任性BF,16PF外向性的BF外向性,BF的同意性/不同意性有关。 16PF独立/住宿,以及对16PF焦虑的BF神经质。[33]事实上,Big-Five因子的发展开始于1963年,W.T。Norman因子分析对16PF相同项目的反应,复制了Cattell的工作,并提出五个因素就足够了。[34]

然而,Cattell的五个全局因素和流行的五因素模型之间的一个重大技术差异是Cattell坚持在因子分析中使用倾斜旋转,而Goldberg和Costa&McCrae在他们的因子分析中使用正交旋转。倾斜旋转允许因子彼此相关,而正交旋转限制因子彼此相关。虽然人格特质被认为是相关的,但使用正交因子分析可以使这些因素更容易理解并在研究中进行统计学研究。这是Big-Five特征定义与16PF全球因素不同的原因之一。例如,如下表所示,在Cattell的模型中,Dominance(因子E)的主要人格特征强烈地位于独立/住宿全球因素中,这代表了无畏,原始思维和强有力的独立行为的品质。然而,其他流行的五大模特认为Dominance是几个Big-Five特征的一个方面,包括外向性,Dis-Agreeableness和Conscientiousness。因此,Dominance分布在一系列Big-Five因子中,对任何一个因素几乎没有影响(Cattell&Mead,2008)。下面的表格显示了16个主要因素如何与16个人格因素理论的五个全局因素相关。与五大的等级结构比较。另外,请注意因子B被认为与其他因素分开,因为它不像其他因素那样是人格等级结构的一部分。[引证需要]

因子分析策略
简单地说,标准化人格测试所共有的假设是,人类具​​有稳定的特征或特征,因个体而异,并且可以测量。[35] [36]因子分析是用于减少一组相互关联的分数中的冗余的统计过程。因子分析的一个主要技术,主成分法,找到可以解释相互关联的一组得分的最小公因数。[35] [37]卡特尔的目标是凭经验确定和衡量人格的本质。[35] Cattell使用因子分析将数千种心理特征减少到他认为的16个基本维度或人类个性的来源特征。结果,他创造了16PF人格测试。[35] [36]

人格研究作者Schuerger表示:

“卡特尔制定16PF调查问卷的目的是提供一份基于研究的正常人格地图。[39] ”
当卡特尔在20世纪20年代从物理科学转向心理​​学领域时,他描述了他对发现它主要由一系列抽象的,无关的理论和概念构成的失望,这些理论和概念几乎没有科学依据。他发现,大多数人格理论都是基于哲学和个人猜想,或者是由医学专业人士开发的,例如Jean Charcot和Sigmund Freud,他们依靠个人的直觉来重建他们认为在人们内部发生的事情,基于观察有严重心理病理问题的人。 Cattell(1957)[4]描述了他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产生直觉和舒适假设的海洋,我们与外行人分享,其中我们难以攀登到科学客观性的平台......科学的进步取决于在该领域引入测量。调查.......心理学绕过了必要的描述性,分类学和度量阶段,所有健康科学都必须通过这些阶段......如果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在两千年的观察中无法通过纯粹的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我们现在要这样做......为了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有效的科学,我们必须更少关注宏观理论,而不是通过研究建立某些基本的关系规律。 (p.3-5)
因此,Cattell创建16PF调查问卷的目的是发现人类个性基本特征的数量和性质,并开发一种衡量这些维度的方法。在伦敦大学,卡特尔与查尔斯斯皮尔曼合作,后者正在开发因子分析,以帮助他发现人类能力的基本因素。卡特尔认为这也适用于人格领域。他推断人类个性必须具有基本的,潜在的,普遍的维度,就像物理世界有基本的构建块(如氧气和氢气)一样。他认为,如果发现和衡量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那么人类的行为(例如,创造力,领导能力,利他主义或侵略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理解和可预测。

词汇假设(1936)
1936年戈登奥尔波特和H.S.奥伯特假设:

“那些在人们生活中最突出和社会相关的个体差异最终将被编入他们的语言中;这种差异越重要,它就越有可能被表达为一个单词。 ”
这个陈述被称为词汇假设,它假定如果有一个特征的话,它必须是一个真正的特征。 Allport和Odbert利用这一假设通过研究当时可用的两种最全面的英语词典来识别人格特质,并提取了18,000个描述个性的词。从这个巨大的列表中,他们提取了4500个描述个性的形容词,他们认为这些形容词描述了可观察的和相对永久的特征。

卡特尔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一项全面的国际研究计划,旨在确定和确定人格的基本维度。他们的目标是系统地衡量最广泛的人格概念,认为“人类个性的所有方面已经或已经具有重要性,兴趣或效用已经记录在语言的实质中”(Cattell,RB) ,1943年,第483页。[40]他们希望将所有已知的人格维度纳入他们的调查中,因此从现有最大的人格特征汇编开始(Allport和Odbert,1936)。[41]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使用因子分析通过分析其中的基本模式来减少大量的特征列表。他们研究了来自不同来源的人格数据(例如,日常行为的客观测量,人际评级和问卷调查结果),并测量了不同人群中的这些特征,包括在职成人,大学生和军人。 (Cattell,1957,1973)。[4] [42]

确定了16个人格因素(1946年)
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Cattell)于1946年确定了16个人格因素。他认为,为了充分规划人格,必须利用L-Data(生活记录或观察),Q数据(来自问卷的信息)和T数据(来自客观测试的信息)。[43] 16PF问卷的发展虽然令人困惑,但却试图开发出足够的T数据。卡特尔利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通过因子分析的统计技术来分析4500个形容词的列表,该技术旨在识别构成观察变量的构造。他将形容词列表组织成不到200个项目,并要求受试者对列表中每个形容词上的人们进行评价(L-数据的一个例子,因为信息是从观察者那里收集的)。这使得Cattell可以缩减到35个学期。对35个术语的评分进行了因子分析,揭示了12因子解决方案。在将35个条款制成自评项目后,Cattell发现还有4个因素,他认为这些因素只能通过自我评级提供。这个过程允许观察员使用评级,问卷调查和实际行为的客观测量。[42] [44] [45]最初的12个因素和4个隐蔽因素共同构成了最初的16个主要人格因素。[46]随着五因素理论获得牵引力并继续对16个因素进行研究,随后的分析确定了16个因素背后的五个因素。卡特尔称这些全球因素。

16PF因子结构类似于Szondi测试和Berufsbilder测试(BTT),尽管基于不同的理论。[47]

分析研究和因素的修订(1949-2011)
经过几十年的因子分析研究,Cattell和他的同事逐渐完善并验证了他们的潜在源特征列表。搜索产生了16PF调查问卷的16个统一特征。在过去50年的研究中,这些特征保持不变。此外,16PF调查问卷特征是多变量人格模型的一部分,该模型提供了更广泛的框架,包括特征的发育,环境和遗传模式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变化(Cattell,1973,1979,1980)。 [48] [49]

16PF问卷(16个主要因素和5个全球因素)的因子结构的有效性得到了60多篇已发表的研究的支持(Cattell&Krug,1986; Conn&Rieke,1994; Hofer和Eber,2002)。 50] [51] [52]研究还支持16PF特征的全面性:已发现其他主要人格测试的所有维度(例如,NEO人格量表,加州心理量表,人格研究表格和迈尔斯 - 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在回归和因子分析研究中的16PF范围内(Conn&Rieke,1994; Cattell,1996)。[32]

自1949年发布以来,16PF调查问卷已经修改了四次:一次是在1956年,一次是在1962年,一次是在1968年,当前版本是在1993年开发的。美国版本的测试也在2002年重新标准化,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形式的发展;英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的版本在2011年进行了重新标准化。此外,还有一个缩短的表格主要供员工选择,问卷调整为超过35种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查问卷也在一系列国际文化中得到了验证[可疑 - 讨论]。[53]

原来的五大特质
从他的研究开始,卡特尔发现人格特质具有多层次的等级结构(Cattell,1946)。[4]这些研究人员的第一个目标是找到最基本的人格主要特征。接下来,他们对这些众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因子分析,以确定这些特征是否具有自己的结构 - 即。如果他们中的一些人自然地在自我定义的,有意义的分组中聚集在一起。

他们一致地发现,主要特征本身特别是有意义的分组,形成更广泛的次要或全球特征,每个特征都有自己特定的焦点和个性内的功能(Cattell&Schuerger,2003)。例如,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全球特征是外向 - 内向。它源于五个主要特征的自然亲和力,这些特征定义了个体走向与远离其他人的不同原因(见下文)。他们发现,这些特征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一种自然倾向,并且定义了人类行为的重要领域 - 社会行为。全球因素全球外向性/内向性(倾向于远离与他人的互动)是由以下主要特征组成的:

温暖(因素A):由于真实的关怀,同情和关注的感觉而倾向于向其他人寻求亲密和联系的倾向(相对于保留和分离的倾向,因而是独立和不感情的倾向)。
活力(因子F):倾向于高能量,有趣,无忧无虑,并以动画,刺激的方式自发地向他人移动。低分者往往更加严肃和自我克制,并且要谨慎,不受约束和明智。
社交大胆(因素H):以自信,无所畏惧的方式寻求社交互动,享受挑战,冒险并成为关注中心的倾向。低分者往往害羞胆怯,而且更加谦虚,避免风险。
正统性(因素N):希望被他人所知的倾向 - 在社交场合中是开放的,直率的和真实的,因此是自我暴露和无人防守的。低分者往往更私密,更自我揭示,并且更难以了解。
联盟(因素Q2):寻求友谊和享受属于和在群体中运作的倾向(包容,合作,良好的追随者,愿意妥协)。低分者倾向于更加个人主义和自力更生,并重视他们的自主权。
以类似的方式,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其他四个主要特征始终合并,以定义另一个全局因素,他们称之为接受性或开放性(与强硬态度相对)。这个因素由四个主要特征组成,描述了对世界的不同开放性:

对敏感情感,情感,直觉和审美维度的开放性(敏感性 - 因素I)
对抽象,理论思想,概念思维和想象力的开放性(抽象 - 因子M)
对自由思考,探究,探索新方法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开放性(开放性变化 - 因子Q1)和
对人和他们的感情开放(温暖 - 因素A)。
另一个全球因素,即自我控制(或尽职尽责)与无拘无束,是由于四种主要因素的自然结合,这四种因素定义了人类控制其行为的不同方式:

规则意识(因素G)涉及采用并认真遵循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
完美主义(因素Q3)描述了一种自律,有组织,彻底,注重细节和目标导向的倾向
严肃性(因素F)涉及一种谨慎,反思,自我克制和刻意做出决定的倾向;和
基础(因子M)涉及倾向于专注于具体,务实,现实的解决方案。
由于全球因素是通过因子分析主要特征而形成的,因此全球特征的含义取决于构成它们的主要特征。此外,全球因素为理解每个主要特征的含义和功能提供了总体的概念框架。因此,两个层次的人格本质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关联的。

然而,它的主要特征是提供个人独特个性的明确定义。两个人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外向水平,但仍然彼此完全不同。例如,他们可能都处于外向性的80%,并且两者都倾向于以相同的程度向其他人移动,但他们可能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这样做。社交大胆(因素H:自信,大胆,健谈,冒险,无所畏惧的注意力追求)和活力(因素F:高能量,热情,有趣,冲动),一个人可能在外向性上达到80% ),但保留(因子A低:分离,冷静,无情,目标)。这个人会说话,大胆和冲动,但对别人的需要或感受不是很敏感。第二个外向可能是温暖的高(因素A:善良,软加热,关怀和培养),以及群体导向(低因子Q2:伴侣,合作和参与),但害羞(因子H低:胆小,谦虚,容易尴尬)。这第二个外向者倾向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社交行为,并且关心,体贴和关注他人,但不能前进,大胆或大声 - 因此对他/她的社交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今天,人格的全球特征通常被称为“五大”。五大特征对于对人格的重要,重要领域进行抽象的,理论性的理解,以及理解人格的不同特征如何相互关联以及不同的研究结果如何相互关联最为重要。五大对于理解和诠释个人的人格特征非常重要,主要是在人格组织的最高层次上对其个性化妆进行广泛的概述。然而,仍然是更具体的主要特征的分数,这些特征定义了任何个体丰富,独特的个性构成。这些更多的主要特征一再被发现是预测和理解实际日常行为复杂性的最有力的特征(Ashton,1998; Goldberg,1999; Mershon&Gorsuch,1988; Paunonen&Ashton,2001)。[54] [55] [56] [57]

如何使用
心理学家和辅导员可以使用16PF评估来:

提供职业指导,以确定个人最适合的职业。[58]
通过测量经常确定的五个主要管理维度来协助人员选择和职业发展,以预测管理潜力和风格。
16PF仪器有助于临床诊断,预后和治疗计划,有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焦虑,调整和行为问题的正常范围测量。
帮助识别可能预测婚姻兼容性和满意度的人格因素。结果还突出了现有或潜在的问题领域。
帮助识别具有潜在学术,情感和社会问题的学生。[36]

主要特点
16PF评估易于管理,仅需35至50分钟即可完成。
五种不同的报告选项可在各种设置中提供16PF测试实用程序。
由于测试项目与16PF仪器测量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因此测试者很难有意识地定制响应以实现期望的结果。
情侣咨询报告包括一个易于理解的结果叙述摘要,与夫妇分享。[36]

另见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
Trait theory

参考
Karson, W & J. W O'Dell.(1976). A Guide to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16PF.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chuerger, J. M. (1995). Career assessment and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3(2), 157-175.
Cattell, R. B. (1978). Use of Factor Analysis in Behavioral and Life Sciences. New York: Plenum.
Cattell, R. B. (1957).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New York: World Book.
Boyle, G. J. (1989). Re-examination of the major personality type factors in the Cattell, Comrey, and Eysenck scales: Were the factor solutions by Noller et al. optima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 1289-1299.
Cattell, R. B. (1995). The fallacy of five factors in the personality sphere. The Psychologist, May, 207-208.
Boyle, G. J. (2008). Critique of Five-Factor Model (FFM). In G.J. Boyle, G. Matthews, & D.H. Saklofske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Assessment: Vol. 1 - Personality Theories and Models. Los Angeles, CA: Sage. ISBN 1-4129-2365-4
Cattell, R. B. (1973). Personality and Mood by Questionnair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attell, H. E. P. & Mead, A. D. (2008).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In G.J. Boyle, G. Matthews, & D.H. Saklofske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Assessment: Vol. 2, Personality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Los Angeles, CA: Sage.
Boyle, G. J. (2008). Simplifying the Cattellian psychometric model. In G. J. Boyle, G. Matthews, & D. H. Saklofske.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Assessment: Vol. 1 - Personality Theories and Models. 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shers. ISBN 1-4129-2365-4
Cattell, R. B., Boyle, G. J., & Chant, D. (2002). The enriched behavioral prediction equ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tructured learning and the dynamic calculus. Psychological Review, 109, 202-205.
Cattell, H. E. P. & Mead, A. D. (2008).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In G.J. Boyle, G. Matthews, & D.H. Saklofske.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Assessment: Vol. 2 – Personality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Los Angeles, CA: Sage. ISBN 1-4129-2364-6
"Archived cop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4-02-01. Retrieved 2014-01-31.
Schuerger, J.M. (2001). 16PF Adolescent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Champaign, IL: IPAT.
Porter, R. B. & Cattell, R. B. (1985). Handbook for the Children's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CPQ), Champaign, IL: IPAT.
Coan, R. W. & Cattell, R. B. (1959).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choo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8(3), 143-152.
Lichtenstein, D., Dreger, R. M., & Cattell, R. B. (1986). Factor structur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Preschoo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2), 165-182.
Hakstian, A. R. & Cattell, R. B. (1982). Manual for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Battery. Champaign, IL: IPAT.
Cattell, R. B. & Cattell, A. K. S. (1973). Measuring intelligence with the Culture Fair Tests. Champaign, IL: IPAT.
Cattell, R. B., Horn, J. L., Sweney, A. B., & Radcliffe, J. (1964). Handbook for the Motivation Analysis Test (MAT), Champaign IL: IPAT.
Krug, S. E., Cattell, R. B., & Sweney, A. B. (1976). Handbook for the School Motivation Analysis Test (SMAT). Champaign, IL: IPAT.
Cattell, R. B. et al. (1982). Th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alysis Test (CMAT). Champaign, IL: IPAT.
Boyle, G. J., Richards, L. M., & Baglioni Jr., A. J. (1993). Children's Motivation Analysis Test (CMAT): An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curiosity and boredo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6), 637-643.
Curran, J. P. & Cattell, R. B. (1976). Manual for the Eight State Questionnaire (8SQ). Champaign, IL: IPAT.
Cattell, R. B., Cattell, A. K., & Cattell, H. E. P. (1993). 16PF Fifth Edition Questionnaire. Champaign, IL: IPAT.
Russell, M. T., & Karol, D. (2002). The 16PF Fifth Edition Administrator's Manual. Champaign, IL: IPAT.
Cattell, R. B., Eber, H. W., & Tatsuoka, M. M. (1970). Handbook for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Champaign, IL: IPAT.
Karson, M., Karson, S., & O'Dell, J.W. (1997).
16PF Interpret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A guide to the Fifth Edition. Champaign, IL: Institute for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
Cattell, H.B. (1989) The 16PFersonality in Depth. Champaign, IL: Institute for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
Cattell, H.E. & Schuerger, J.M. (2003) Essentials of the 16PF.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attell, R.B., Cattell, A.K., Cattell, H.E.P., Russell, M.T., & Bedwell, S. (2003). The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Champaign, IL: Institute for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
Cattell, H.E.P. (1996). The original big-fiv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uropean Review of Psychology, 46(1), 5-14.
Conn, S.R., & Rieke, M.L. (1994). The 16PF Fifth Edition technical manual. Champaign, IL: Institute for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 Inc.
Costa, P.T., Jr., McCrae, R.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Kaplan, R. M., & Saccuzzo, D. P. (2013). "sychological testing: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nd issues" (8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earson Education, Inc. (n.d.). '16pf fifth edition: Clinical assessment'. Retrieved December 8, 2013 from http://www.pearsonassessments.co ... 01&Mode=summary
Cattell, R. B. (1952).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 Wiley
Cattell, R.B. (1965).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NYC, NY: Penguin Group.
Schuerger, J. M. (2009). The 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In C. E. Watkins, Jr., and V. L. Campbell (Eds.),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Counseling Practice" (pp. 67–99).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Cattell, (R.B. 1943).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s resolved into cluster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476-506.
Allport, G.W., & Odbert, H.S. (1936). Trait-names: A psycho-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47, 171.
Cattell, R.B. (1973). Personality and mood by questionnai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attell, H. E. P., and Schuerger, J. M. (2003). "Essentials of 16PF Assessment."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Cattell, R.B. (1946). The descrip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World Book.
Cattell, R.B. (1957).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New York: World Book.
Cattell, H. B. (1989). "The 16PF: Personality In Depth." Champaign, IL: Institute for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 Inc.
WELTER, Giselle Müller-Roger and CAPITAO, Claudio Garcia. Professional tendency and personality: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among measures of these constructs. Psicol. cienc. prof. [online]. 2009, vol.29, n.3, pp. 588-601. http://www.scielo.br/scielo.php? ... script=sci_abstract
Cattell, R.B. (1979). "ersonality and learning theory: 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in its environment, vol 1." New York: Springer
Cattell, R.B. (1980). Personality and learning theory: A systems theory of maturation and structured learning, vol. 2. New York: Springer
Conn, S.R., & Rieke, M.L. (1994). The 16PF Fifth Edition technical manual. Champaign, IL: Institute for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
Cattell, R.B. & Krug, S.E. (1986). The number of factors in the 16PF: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6, 509-522.
Hofer, S.M. & Eber, H.W. (2002). Second-order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attell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Inventory (16PF). In B. De Raad & M. Perugini (Eds.),Big-Five Assessment (pp. 397-404). Cambridge, MA: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Cattell, H.E.P. & Mead, A.D. (2008).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In G.J. Boyle, G. Matthews, & D.H. Saklofske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Assessment: Vol. 2, Personality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cations.
Ashton, M.C. (1998).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The importance of narrow trai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3), 289-303.
Goldberg. L.R. (1999). A broad-bandwidth, public-domain, personality inventory measuring the lower-level facets of several five-factor models. In I. Mervielde, I. Deary, F. De Fruyt, & F. Ostendorf (Ed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 Europe: Vol. 7, 7-28. Tilburg, The Netherlands: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Mershon, B. & Gorsuch, R.L. (1988). Number of factors in the personality sphere: Does increase in factors increase predictability of real-life criteri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675-680.
Paunonen, S.V. & Ashton, M.C. (2001). Big-five factors and facets and 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524-539.
http://www.careerclover.com/career-path-te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opyright © 2011-2024 东莞市珍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owered by zhentun.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