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 发表于 2018-12-19 00:01:38

神经


手臂上有神经(黄色)

神经是一种封闭的,类似电缆的神经纤维束,称为轴突,位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提供了称为动作电位的电化学神经冲动的共同途径,其沿着每个轴突传递到外周器官,或者在感觉神经的情况下,从外周回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的每个轴突是个体神经元的延伸,以及其他支持细胞,例如在髓鞘中涂覆轴突的施万细胞。

在神经内,每个轴突被一层称为神经内膜的结缔组织包围。轴突被捆绑成一组称为束,每个束包裹在一层称为神经束膜的结缔组织中。最后,整个神经被包裹在一层称为神经外膜的结缔组织中。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类似的结构被称为束。

目录
1 结构
1.1 分类
1.2 术语
2 发展
2.1 再生
3 功能
3.1 神经系统
4 临床意义
5 其他动物
6 历史
7 参考

结构


神经的横截面
每个神经在外面被一层结缔组织的密集鞘覆盖,即神经外膜。在它下面是一层扁平细胞,神经束膜,围绕一束轴突形成一个完整的套管。神经周围的间隔延伸到神经中并将其细分为几束纤维。每个这样的纤维周围是神经内膜。这形成了从脊髓表面到轴突与其肌纤维突触或在感觉受体中终止的水平的完整管。神经内膜由称为糖萼的内套材料和外部细腻的胶原纤维网状结构组成。由于神经神经元具有相当高的能量需求,神经被捆绑并经常与血管一起移动。

在神经内膜中,单个神经纤维被称为神经内液的低蛋白液体包围。其作用方式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脊液相似,构成类似于血脑屏障的血神经屏障。由此防止分子穿过血液进入神经内液。在神经刺激(或损伤)引起的神经水肿发展期间,神经内液的量可能在刺激部位增加。可以使用磁共振神经成像来观察这种流体的增加,因此MR神经成像可以识别神经刺激和/或损伤。

分类
根据信号传导的方向将神经分为三组:

传入神经将感觉神经元的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例如来自皮肤中的机械感受器。
传出神经将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沿着运动神经元传导至其目标肌肉和腺体。
混合神经包含传入和传出轴突,因此在同一束中传导传入的感觉信息和传出的肌肉命令。

神经可以根据它们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连接位置分为两组:

脊神经支配(分配到/刺激)身体的大部分,并通过脊柱连接到脊髓,从而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根据它们连接到脊柱的椎骨,它们被赋予字母编号。
颅神经支配头部的部分,并直接连接到大脑(特别是脑干)。虽然有时包括颅神经零,但它们通常被指定为1到12的罗马数字。此外,颅神经具有描述性名称。

术语
主要文章:神经解剖学的解剖学术语
具体术语用于描述神经及其行为。从身体区域向大脑提供信息或控制身体动作的神经被称为“支配”身体或器官的那部分。其他术语涉及神经是否影响身体的同一侧(“同侧”)或相对侧(“对侧”),以及供应它的大脑部分。

发展
神经生长通常在青春期结束,但可以通过称为“Notch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重新刺激。

再生
如果神经元的轴突受损,只要神经元的细胞体没有受损,轴突就会在路标细胞的帮助下再生并重建与神经元的突触连接。这也被称为神经再生。

神经通过破坏受伤部位远端的神经开始这一过程,使施万细胞,基底层和损伤附近的神经鞘开始产生再生管。产生神经生长因子导致许多神经芽萌芽。当其中一个生长过程找到再生管时,它开始朝着其原始目的地快速生长,通过再生管引导整个时间。神经再生非常缓慢,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虽然这个过程确实会修复一些神经,但仍然会有一些功能缺陷,因为修复并不完美。

功能
神经以构成神经的各个神经元携带的电化学脉冲(称为神经冲动,称为动作电位)的形式传递信息。这些脉冲非常快,一些有髓神经元以高达120 m / s的速度传导。通过穿过突触,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播到另一个神经元,信息从电气转换为化学,然后再转换为电气。

神经可以根据功能分为两组:

传入神经纤维将感觉信息从感觉神经元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处理信息。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一束纤维或轴突被称为神经,而传入纤维束被称为感觉神经。
传出神经纤维将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元的信号传导至肌肉。这些纤维束被称为传出神经。

神经系统
主要文章: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动物的一部分,通过向身体的不同部位传递信号来协调其动作。在脊椎动物中,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NS)。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PNS主要由神经组成,神经是长纤维或轴突的封闭束,其将CNS连接到身体的每个其他部分。

传递来自大脑的信号的神经被称为运动或传出神经,而那些将信息从身体传递到CNS的神经被称为感觉或传入神经。脊神经起到两种功能,称为混合神经。 PNS分为三个独立的子系统,即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躯体神经介导自愿运动。

自主神经系统进一步细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被激活以动员能量,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生物体处于放松状态时被激活。 肠神经系统用于控制胃肠系统。 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都不由自主地发挥作用。 从颅骨出来的神经称为颅神经,而从脊髓出来的神经称为脊神经。

临床意义


显微照片显示前列腺癌的神经侵袭。 H&E染色。
癌症可以通过侵入神经周围的空间而扩散。这在头颈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直肠癌中尤为常见。

神经可能受到身体伤害以及腕管综合征和重复性劳损等病症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格林 - 巴利综合征,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性神经病,感染,神经炎,糖尿病或神经周围血管的衰竭都会导致神经损伤,其严重程度可能不同。

多发性硬化症是与广泛神经损伤相关的疾病。它发生在个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损伤髓鞘时,使髓鞘隔离神经轴突。

当压力施加在神经上时,会发生压迫神经,通常是由于受伤或怀孕导致的肿胀,并且可能导致疼痛,虚弱,麻木或麻痹,例如腕管综合症。在远离实际损伤部位的区域可以感觉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疼痛。当损伤导致其他区域的信号改变时,可能会发生引起的疼痛。

神经科医生通常通过身体检查来诊断神经失调,包括反射测试,行走和其他定向运动,肌肉无力,本体感受和触觉。初步检查可以进行神​​经传导研究,肌电图(EMG)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检查。

其他动物
如果神经元具有将其与相同动物属性中的每个其他神经元区分开来的属性,例如位置,神经递质,基因表达模式和连接性,并且如果属于同一物种的每个个体生物体恰好具有一个神经元,则称其为神经元。同一组属性。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很少有神经元在这种意义上被“识别”。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没有 - 但在更简单的神经系统中,部分或全部神经元可能因此是独一无二的。

在脊椎动物中,最著名的神经元是巨大的鱼类Mauthner细胞。每条鱼都有两个Mauthner细胞,位于脑干的底部,一个在左侧,一个在右侧。每个Mauthner细胞都有一个轴突穿过,在相同的脑水平神经支配(刺激)神经元然后向下穿过脊髓,随着它的进行而形成许多连接。由Mauthner细胞产生的突触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单个动作电位引起主要的行为反应:在几毫秒内,鱼将其身体弯曲成C形,然后伸直,从而快速向前推进自身。从功能上来说,这是一种快速逃逸反应,最容易受到撞击在鱼的侧线器官上的强大声波或压力波的触发。 Mauthner细胞不是鱼中唯一识别的神经元 - 大约有20种类型,包括每个脊柱节段核中的“Mauthner细胞类似物”对。尽管Mauthner细胞本身能够产生逃逸反应,但在普通行为的背景下,其他类型的细胞通常有助于塑造响应的幅度和方向。

Mauthner细胞被描述为命令神经元。命令神经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已识别神经元,被定义为能够自行驱动特定行为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最常出现在各种物种的快速逃逸系统中 - 鱿鱼巨轴突和鱿鱼巨型突触,由于其巨大的尺寸,用于神经生理学的开创性实验,都参与鱿鱼的快速逃逸回路。然而,命令神经元的概念已经引起争议,因为研究显示最初似乎符合描述的一些神经元实际上只能在有限的情况下唤起反应。

在径向对称的生物体中,神经网络用于神经系统。没有大脑或集中的头部区域,相反,神经网络中存在相互连接的神经元。它们存在于刺胞动物,Ctenophora和Echinodermata中。

历史
更多信息: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的历史
Herophilos 335-280 BCE描述了视神经和动眼神经的视觉和眼球运动。分析颅骨中的神经使他能够区分血管和神经,即古希腊语:νεῦρον(neûron),“弦(植物纤维),神经”。

另见
Connective tissue i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Dermatome (anatomy)
List of nerves of the human body
Nerve injury
Nervous system
Neuropathy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classification

参考
Purves D, Augustine GJ, Fitzppatrick D, et al. (2008). Neuroscience (4th ed.). Sinauer Associates. pp. 11–20. ISBN 978-0-87893-697-7.
Marieb EN, Hoehn K (2007).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7th ed.). Pearson. pp. 388–602. ISBN 0-8053-5909-5.
Kanda, T (Feb 2013). "Biology of the blood-nerve barrier and its alteration in immune mediated neuropathies".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84 (2): 208–212. doi:10.1136/jnnp-2012-302312. PMID 23243216.
Yale Study Shows Way To Re-Stimulate Brain Cell Growth ScienceDaily Archived 2017-07-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Oct. 22, 1999) — Results Could Boost Understanding Of Alzheimer's, Other Brain Disorders
Kunik, D (2011). "Laser-based single-axon transection for high-content axon injury and regeneration studies". PLoS ONE. 6 (11): e26832. doi:10.1371/journal.pone.0026832. PMC 3206876. PMID 22073205.
Burnett & Zager, Mark & Eric. "Pathophysiology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 Brief Review: Nerve Regeneration". Medscape Article. Medscap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10-31. Retrieved 2011-10-26.
Purves, Dale, George J. Augustine, David Fitzpatrick, William C. Hall, Anthony-Samuel LaMantia, James O. McNamara, and Leonard E. White (2008). Neuroscience. 4th ed. Sinauer Associates. pp. 11–20. ISBN 978-0-87893-697-7.
Tortora, G.J., Derrickson, B. (2016). Principles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15th edition). J. Wiley. ISBN 978-1-119-34373-8.
Weinberg. Normal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brain. p. 109.
Hoyle G, Wiersma CA (1977). Identified neurons and behavior of arthropods. Plenum Press. ISBN 978-0-306-31001-0.
"Wormbook: Specific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7-17.
Stein PSG (1999). Neurons, Networks, and Motor Behavior. MIT Press. pp. 38–44. ISBN 978-0-262-69227-4.
Stein, p. 112
Simmons PJ, Young D (1999). Nerve cells and animal behaviou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43. ISBN 978-0-521-62726-9.
Further reading
Nervous system William E. Skaggs, Scholarpedia
Bear, M. F.; B. W. Connors; M. A. Paradiso (2006).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3r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ISBN 0-7817-6003-8.
Binder, Marc D.; Hirokawa, Nobutaka; Windhorst, Uwe, eds. (2009). Encyclopedia of Neuroscience. Springer. ISBN 978-3-540-23735-8.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2012).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SBN 0-8385-7701-6.
Squire, L. et al. (2012). Fundamental Neuroscience, 4th edition. Academic Press; ISBN 0-12-660303-0
Andreasen, Nancy C. (March 4, 2004). Brave New Brain: Conquering Mental Illness in the Era of the Geno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14509-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February 24, 2007.
Damasio, A. R. (1994). 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New York, Avon Books. ISBN 0-399-13894-3 (Hardcover) ISBN 0-380-72647-5 (Paperback)
Gardner, H. (1976). The Shattered Mind: The Person After Brain Damag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6 ISBN 0-394-71946-8
Goldstein, K. (2000). The Organism. New York, Zone Books. ISBN 0-942299-96-5 (Hardcover) ISBN 0-942299-97-3 (Paperback)
Lauwereyns, Jan (February 2010). The Anatomy of Bias: How Neural Circuits Weigh the Optio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ISBN 0-262-12310-X.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经